[ fá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无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鲂姓主要源自:姬姓。
鲂姓鲂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穆王西巡纪年,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或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年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在先秦的历史神话典籍《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周缪王)姬满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宗周,就是洛邑(今河南洛阳),周穆王的西行路线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曾到达帕米尔高原地区(西王母之邦)。在史籍《穆天子传》中所记述的内容,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份,还是有助于今人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至少说明远在汉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就已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这一点,已有不少考古材料可资证明。晋朝著名史学家郭璞曾为《穆天子传》作注。清朝学者檀萃也著有《穆天子传注疏》,其后有洪颐煊校正本。继洪颐煊之后,还有翟云升的《覆校穆天子传》。近几十年来,有学者丁谦所撰著的《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所撰著的《穆天子传西征讲疏》等文章。
西周王朝君主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曾率大军南征北战,扩充并稳定了西周王朝的地域范围。当他在向东巡视确定能种植的田地时,曾抵达宗周东南方向的房邑一带,当时即称“鲂”(今河南沁阳)。晋朝学者郭璞注释:房,于国,纪年作鲂,即高邑之地。之后,其地之民便以周穆王开化此地的纪年“鲂”为姓氏,称鲂氏。
后来,鲂氏族人因居邑地在古于国故地的房邑,因此多改为谐音的房氏。据说,唐朝时期的著名开国名臣尚书左仆射(丞相)、梁国公房玄龄,就是该支鲂氏一族的后裔。古于国,位于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沁阳县西北十五公里于邰村的东边,也就是商王朝时期鄂侯的封地。到了西周初期,鄂侯南迁,周武王便将古于国旧地分封给了儿子姬于叔,对此,史籍《史记》徐广注、《水经注》、《河内县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在姬于叔的庶支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封国之古名称为姓氏者,称鲂氏,后亦有人改称房氏者。在古代,鲂氏与房氏通常被视为同宗同源的一族人,其实,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鲂姓鲂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罟士鲂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鲂氏出罟士鲂之后,望出东平。根据《春秋左传·鲁襄公》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悼公姬欢(公元前586~前558年在位)执政期间,属下有其父晋厉公姬寿曼(姬州蒲)留下的数位著名上卿大夫,其中就有以智谋著称的羊舌赤、魏绛、罟士鲂。罟士鲂,公元前?~前560年,姬姓,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以端庄守正著称。
到周灵王八年(晋厉公十七年,秦景公嬴石十三年,楚共王熊审二十七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要联络楚国伐晋,楚国也同意了。秦国大夫子囊马上劝阻:“不可。当今我们还不能与晋国争锋。晋国君主政事明觉,举止适当。他们各级官员同心协力,上卿谦让为善,大夫们不失职守,其士竞相礼教,百姓们努力农耕。其它商工皂隶秩序井然,不知迁业。虽然韩厥已经老了,荀罃也很少过问政事,但范匄少于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军。韩起少于栾黡,而且在栾黡、罟士鲂的教导下做得更好,使佐上军。魏绛多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君明臣忠,上让下竞。这样的状况,晋国是不可敌的,只能以后再说!”这说明,在罟士鲂、韩厥、荀罃、魏绛等一代贤明大臣的协助下,晋悼公将晋国治理得还相当不错,至少当时强如秦国者,若想攻击晋国还是力有不逮的,必须要联合另一诸侯强国的楚国,方敢为之。
罟士鲂与晋国著名的智武子(荀罃)皆逝世于周灵王十二年(晋厉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春季。其后裔子孙以先祖为荣,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出罟氏、士氏、鲂氏三姓,虽为偏少姓氏,但皆为同宗同源的古老姓氏之一。
鲂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非常稀少,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台湾当局“内政部民政总署”在2005年(岛内民国九十四年)2月28日对台闽地区姓氏进行的统计程序,族人多以东平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邯郸市,山东省的东营史港口经济开发区,河南省的郑州市,浙江省的宁波市鄞州区,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均有鲂氏族人零星分布。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宋朝宣和年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东平堂:以望立堂。
一、鲂(魴)fá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以邑为氏,《穆天子传》‘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於房。’(郭注):房,子国;《纪年》作‘鲂’,即高邑之地。”鲂,即今河南遂平。
2、其注引《路史》曰:“晋士鲂之后。”士氏乃尧之后裔,当系出祁姓。
二、鲂(魴)
鲂姓起源:
1、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于房,房,子国。亦作鲂,即高邑之地,见《穆天子传》。房子亦作鲂,战国时赵邑,故城在今河北高邑西南。
2、春秋时晋大夫士鲂之后。
鲂姓名人:
鲂假,春秋时鲁邑大夫,见《左传》。
郡望:东平。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宋朝宣和年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东平堂:以望立堂。
一、鲂(魴)fá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以邑为氏,《穆天子传》‘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於房。’(郭注):房,子国;《纪年》作‘鲂’,即高邑之地。”鲂,即今河南遂平。
2、其注引《路史》曰:“晋士鲂之后。”士氏乃尧之后裔,当系出祁姓。
二、鲂(魴)
鲂姓起源:
1、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于房,房,子国。亦作鲂,即高邑之地,见《穆天子传》。房子亦作鲂,战国时赵邑,故城在今河北高邑西南。
2、春秋时晋大夫士鲂之后。
鲂姓名人:
鲂假,春秋时鲁邑大夫,见《左传》。
郡望:东平。
一、鲂(魴)fá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以邑为氏,《穆天子传》‘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於房。’(郭注):房,子国;《纪年》作‘鲂’,即高邑之地。”鲂,即今河南遂平。
2、其注引《路史》曰:“晋士鲂之后。”士氏乃尧之后裔,当系出祁姓。
二、鲂(魴)
鲂姓起源:
1、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于房,房,子国。亦作鲂,即高邑之地,见《穆天子传》。房子亦作鲂,战国时赵邑,故城在今河北高邑西南。
2、春秋时晋大夫士鲂之后。
鲂姓名人:
鲂假,春秋时鲁邑大夫,见《左传》。
郡望:东平。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宋朝宣和年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东平堂:以望立堂。
一、鲂(魴)fá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
1、“以邑为氏,《穆天子传》‘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於房。’(郭注):房,子国;《纪年》作‘鲂’,即高邑之地。”鲂,即今河南遂平。
2、其注引《路史》曰:“晋士鲂之后。”士氏乃尧之后裔,当系出祁姓。
二、鲂(魴)
鲂姓起源:
1、穆王里圃田之路,东至于房,房,子国。亦作鲂,即高邑之地,见《穆天子传》。房子亦作鲂,战国时赵邑,故城在今河北高邑西南。
2、春秋时晋大夫士鲂之后。
鲂姓名人:
鲂假,春秋时鲁邑大夫,见《左传》。
郡望:东平。
其他姓氏
[ 鲂 ]字的同音字 - [ fang ]
[ 鲂 ]的同部首字 - [ 鱼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