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ào,yù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3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奥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秘书监,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东观汉记》记载:“桓帝时,初置秘书监,宜掌秘奥。”
东汉汉桓帝执政时期,不满于外戚梁冀专权,因此设置了秘书监,掌秘奥,就是秘书监的首领,负责掌管刘汉王朝自己的机密。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秘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奥氏。
奥姓起源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古匈奴奥达王,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续通志·氏族略》记载:“匈奴有奥达王,奥氏出此。”
奥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东胡库莫奚族部族奥里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姓觽》记载:奥里为夷姓,属库莫奚族部族老姓。“库莫奚族”一词,是鲜卑语音译,为今天蒙古语“沙”、“沙粒”、“沙漠”的意思。从含义揣测,这一民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到了隋朝时期,称呼上省去了“库莫”,单称为“奚族”,此后“奚族”就成了库莫奚族的统称。
奥里,在唐朝时期为库莫奚族五部之一奥失部的古老姓氏,是五部首领世袭王族姓氏之一。该部在五代时期为粤质部,而到了辽国统治时期被契丹族征服,变为奥里部。后逐渐汉化,演变为单字汉姓奥氏、奚氏、粤氏。
奥姓起源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古肃慎族奥敦(奥屯)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中原鄂通氏又作“鄂屯”,满语为EtungHala,汉义为“强盛”,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旧姓为“奥屯”、“奥敦”。史籍《金史·奥敦丑和尚传》中记载:公元1216年(金贞祐四年)农历7月,元兵攻打代州(今山西代县),奥敦丑和尚当时为金国代州的经略使,率军民守城御战。奥敦氏世居鄂通(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后多改为汉字单姓为曹氏、鄂氏,少部分为奥氏。
该支出自奥敦氏的满族鄂氏、奥氏、曹氏族人大多尊奉金国元帅、左都监奥敦·襄(奥敦·添寿)为得姓始祖。
奥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古代蒙古族部落形式描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奥鲁,夷姓,元有奥鲁赤。”“奥鲁”,是蒙古语auruq的音译,在明朝时期汉译为“老小营”,原专指征戍军人的家属、辎重所在,如同现代的后勤系统。大蒙古汗国时期,男丁充军出征,其家属和童仆按千户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经营畜群和其它产业,以供应前方,这种组织形式就称为“奥鲁”。后将管理这些后勤系统的官职称谓衍伸为姓氏,称奥鲁氏。成吉思汗西征时,以中军的后方为大奥鲁,委派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留守。蒙古灭金国以后,在江淮以北逐渐形成具有汉地特点的奥鲁制度。军户都归各路奥鲁官府管领,凡签发丁壮,替换老弱,供应军需,赡养征戍军人老小,处理军户间的民事纠纷等等,都由奥鲁官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路府州县管辖。各路奥鲁官府自成系统,受中央枢密院节制。元朝时期的奥鲁官,常常贪污受贿,放富差贫,压榨贫苦军户。元朝政府鉴于汉军奥鲁官府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颇多障碍,公元1264年(在元朝至元元年)以后,逐步改由地方路府州县长官兼领诸军奥鲁,管理军户。然而,元朝统治者基于其一贯推行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在蒙古军和色目军中仍保持单独的奥鲁赤(auruqi),即奥鲁官,并往往有世袭状况。到了元朝末年,官军腐朽衰败,元朝政府愈来愈依靠地方地主武装来镇压烽火云起的农民起义,奥鲁制也走向崩溃。但由奥鲁官职演变的姓氏,仍然保留了下来。奥鲁氏后来大多汉化改姓为奥氏,少部分改为鲁氏。
该支出自奥鲁氏的蒙古族奥氏、鲁氏族人大多皆尊奉元朝上国柱、西平王奥鲁·赤为得姓始祖。
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零二位,多以怀州为郡望。据2008年统计,大陆奥姓现有人口l0866人,其中男性6427人,女性4439人。
今陜西省的西安市、延安市、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梅家坪镇、神木县、志丹县、蒲城县永丰镇,山西省的吕梁地区北部、兴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市,湖南省的株洲市茶陵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等地,均有奥氏族人分布。
怀孟路:怀孟路在唐朝时期称怀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的沁阳、焦作等六个市县一带地区。公元1257年(宋宝祐五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七年)曾改称怀孟路,公元1319年(元朝延祐六年)改称怀庆路,公元1320年(元延祐七年)又改为怀孟路总管府。元太宗时期该府立十路课税使,元世祖中统元年又立十路宣抚司,每路所辖郡县甚广,尚沿宋、金之旧。
怀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孟堂、怀庆堂。
一、奥à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朔州,陕西之韩城,上海之松江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匈奴有奥鞬王,奥姓出此。”
2、“又,或为奥屯、奥鲁所改。”奥屯,乃女真族姓;奥鲁则为元蒙姓氏。故奥姓出自少数民族,或出自古匈奴、或出自古女真族、或出自元代蒙古族。
二、奥(奧)
奥姓分布:内蒙古乌审旗,台湾屏东、宜兰、台北、山西汾阳、兴县、陕西富平、柞水等地均有此姓。
奥姓起源:
1、匈奴有奥鞑王,奥姓出此。
2、或为奥屯氏、奥鲁氏所改。
奥姓名人:
奥屯茂,元时大名人,大德中任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奥姓古代名人
奥屯茂元朝,按万姓统谱屯茂大名人, 元大德间任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有惠政既去民立像祀之。见《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奥里后明朝,按万姓统谱里後麻城人,明洪武初江西余干知县。见《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奥登云明朝,按东阿县志登云陕西富平县人 ,明崇祯间任县丞。见《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奥其谦清朝,陕西富平县人。清两淮盐运白驹场大使。见吴六鳌、胡文铨《乾隆富平县志》。
奥克昭清朝,陕西富平县人。清乾隆二年任高县典吏。见吴六鳌、胡文铨《乾隆富平县志》。
怀孟路:怀孟路在唐朝时期称怀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的沁阳、焦作等六个市县一带地区。公元1257年(宋宝祐五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七年)曾改称怀孟路,公元1319年(元朝延祐六年)改称怀庆路,公元1320年(元延祐七年)又改为怀孟路总管府。元太宗时期该府立十路课税使,元世祖中统元年又立十路宣抚司,每路所辖郡县甚广,尚沿宋、金之旧。
怀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孟堂、怀庆堂。
一、奥à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朔州,陕西之韩城,上海之松江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匈奴有奥鞬王,奥姓出此。”
2、“又,或为奥屯、奥鲁所改。”奥屯,乃女真族姓;奥鲁则为元蒙姓氏。故奥姓出自少数民族,或出自古匈奴、或出自古女真族、或出自元代蒙古族。
二、奥(奧)
奥姓分布:内蒙古乌审旗,台湾屏东、宜兰、台北、山西汾阳、兴县、陕西富平、柞水等地均有此姓。
奥姓起源:
1、匈奴有奥鞑王,奥姓出此。
2、或为奥屯氏、奥鲁氏所改。
奥姓名人:
奥屯茂,元时大名人,大德中任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一、奥à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朔州,陕西之韩城,上海之松江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匈奴有奥鞬王,奥姓出此。”
2、“又,或为奥屯、奥鲁所改。”奥屯,乃女真族姓;奥鲁则为元蒙姓氏。故奥姓出自少数民族,或出自古匈奴、或出自古女真族、或出自元代蒙古族。
二、奥(奧)
奥姓分布:内蒙古乌审旗,台湾屏东、宜兰、台北、山西汾阳、兴县、陕西富平、柞水等地均有此姓。
奥姓起源:
1、匈奴有奥鞑王,奥姓出此。
2、或为奥屯氏、奥鲁氏所改。
奥姓名人:
奥屯茂,元时大名人,大德中任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怀孟路:怀孟路在唐朝时期称怀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的沁阳、焦作等六个市县一带地区。公元1257年(宋宝祐五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七年)曾改称怀孟路,公元1319年(元朝延祐六年)改称怀庆路,公元1320年(元延祐七年)又改为怀孟路总管府。元太宗时期该府立十路课税使,元世祖中统元年又立十路宣抚司,每路所辖郡县甚广,尚沿宋、金之旧。
怀州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孟堂、怀庆堂。
一、奥à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朔州,陕西之韩城,上海之松江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匈奴有奥鞬王,奥姓出此。”
2、“又,或为奥屯、奥鲁所改。”奥屯,乃女真族姓;奥鲁则为元蒙姓氏。故奥姓出自少数民族,或出自古匈奴、或出自古女真族、或出自元代蒙古族。
二、奥(奧)
奥姓分布:内蒙古乌审旗,台湾屏东、宜兰、台北、山西汾阳、兴县、陕西富平、柞水等地均有此姓。
奥姓起源:
1、匈奴有奥鞑王,奥姓出此。
2、或为奥屯氏、奥鲁氏所改。
奥姓名人:
奥屯茂,元时大名人,大德中任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其他姓氏
[ 奥 ]的同部首字 - [ 大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