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ǒ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5 | 2018年 | 35 | 2014年 | 38 |
2013年 | 37 | 2007年 | 35 | 2006年 | 39 |
1995年 | 32 | 1987年 | 29 | 1982年 | 40 |
明朝 | 55 | 元朝 | 35 | 宋朝 | 34 |
北宋 | 127 |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董姓主要源自:董姓、姬姓、己姓。
董姓起源一
董姓渊源
源于董姓,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他对龙(马)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
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董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董姓起源三
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董姓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是“千古山西二雄”之一关羽的家乡,其时有一巨大的湿地地貌,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今天山西、陕西地区,菜市场上仍有称莲藕为“董菜”者。传说,董泽曾“浩淼数百里”,后被人类破坏,逐渐成为盐湖,最后干涸,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只留得一个“运城市盐湖区”的行政名称。
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董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出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其实是古肃慎民族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时期曾一度改汉姓为胡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奥矣·毛都氏部落的一个分支,逐渐北迁居于大青山一带原始林区(今蒙古肯特山区),因此被称为“林中之民”,辽国的契丹族人和后来西夏国的党项族人则称其为“蒂奇斯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人称其为“呼勒都古德”。与古突厥语“奥矣·毛都”的意思一样,古女真语“呼勒都古德”也是“林木、林中人、森林猎人”之义,后因以为部落名称和姓氏。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历史过程中,奥矣·毛都氏部落以及呼勒都古德氏部落皆成为蒙古兀良哈部落下属诸部,逐渐成为蒙古族。
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胡氏者,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少部分人称胡氏,世代相传至今。
加入董姓
群体中的北方外族、西南、南方和主要出现的事件有: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汉人之中,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族人的改汉字姓董。致使北方地区多董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文化上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已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
董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董鄂氏,亦称栋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是满族著姓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栋氏等。
⑵.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邓氏、陈氏等。
⑶.满族珠格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以部为氏,满语为Jug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
⑷.满族珠赫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术虎部,满语为Juhere Hala,汉义“冰冻”,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董氏、术氏等。
⑸.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满语为Juhu Hala,在明朝时期的汉姓即为董氏。
董氏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将晋国都城自今翼城县境迁至新田(今侯马市区)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侯马。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陕西华阴)、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九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二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左右。
董氏主源出自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这三省就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这六省又占38%,而冀州地区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10%,为董氏第一大省。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登景堂:以明时登州人董葵之字为堂号。
一、董dǒ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傣、苗、水、彝、赫哲、阿昌、景颇、普米、德昂、白、藏、土、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按:今作‘’)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
2、又云:“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
3、《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注》云:“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也。望出陇西、济阴。”
4、郑樵又注:“范阳董秦,唐大历赐姓李氏。”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姓董鄂氏、佟佳氏、董佳氏、珠赫勒氏等或改为单字姓“董”。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6、赫哲族之“给温克”氏改为董氏。给温克,汉意为“铜”,谐其音而为“董”。
7、景颇族之董姓,则为勒托氏、米董氏所改。盖取其尾音谐“董”而为单姓。
8、普米族之董氏出自“巴落瓦支”姓。
9、白族语称巫师为“朵希薄”,鉴于白族巫师被人称作“朵希薄”,遂亦以此为姓氏,此当以职为姓。后或改单姓童、董。盖取“朵希薄”之首音,谐董(或童)而得。
10、藏族之董姓,源于远古氏族,以族命氏。传说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六只小猴,长成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有董氏。
11、土族语有“恩多-孔”(恩多人),或称恩多-阿寅勒(恩多村)。或以之为姓。“恩多”可能是地名,或将“恩多”译作“恩董”,又取其尾音以董为姓。注(6)——(11)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董
董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1%,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北、河南、山西、云南、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7省董姓约占全国汉族董姓人口51%。
董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后,封国于,其君叔安之嫡子曰董父,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
2、系自姬姓。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监督、督察之意)晋典,因为董氏。
3、代郡董氏,本匈奴屠各族,屠各乃汉时入塞匈奴19种中之最贵者。
4、五代后梁时羌人有董姓,见《通鉴》。
5、唐时吐蕃董部落以董为姓。又,云南松外蛮之贵族姓有董氏。
6、金时女真人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抚顺。又,清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董氏者。今满族姓。
7、清时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土司董姓,始于唐朝。
8、明、清时云南府云南前卫土指挥佥事、安州府土知州、大理府土经历、赵州蔓神寨巡检司土巡检、鹤庆军民府土知府、土知事等,均为董氏,系白族。又,云南凤仪山荡天村白族朵希薄氏汉姓为董。
9、云南镇康德昂族林拉厄氏汉姓为董。
10、云南景颇族米洞氏、曾通氏均汉姓为董。
11、青海土族恩董氏汉姓为董。
12、布依、彝、阿昌、土家、赫哲、蒙古、羌(1
董姓名人:
董狐,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济阴,陇西,代郡。
董姓古代名人
董狐春秋,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贤西汉,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
董宣东汉,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奉三国,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三国时的医学家。医术高超,医德也很好。相传他爱杏树,每治好一个病人,就请病人在后院种上几棵杏树,时间久了,就成了杏林。后来董奉的杏林成了医家尊奉的称号。人们还常常用题了“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的匾额来送给医德好的人,表示感谢。
董琬南北朝,南北朝外交家。最为人知的事迹大概是在北魏太延三年,由太武帝拓跋焘派遣出使西域,他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西域的地理分区,将西域分为四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为一域;葱岭以西、海曲以东为一域;者舌(塔什干)以南、月氏以北为一域;两海之间、水泽以南为一域”。
董征南北朝,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南朝,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纯隋代,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
董庭兰唐代,陇西(今属甘肃)人,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盛唐时著名的琴师。“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就是说的他。很多当时的诗人都曾盛赞过他。
董晋唐朝,宰相。
董源五代南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一说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氏南唐,妇人,擅画,“所学出王齐翰,工道释人物”。(《宣和画谱》),当时官宦缙绅家的妇女,都往往求她“写照”(画肖像)。有人还写诗赞誉道:“林下才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如何不出深闺里,能以丹青写外边”。宋徽宗御府藏有她画的《六隐图》。南宋邓椿看到过这幅画,他在《画继》中谈到这幅画说“今藏山阴王:产才监簿家,乃画范蠡至张志和等六人,乘舟而隐居者,山水树石人物如豆许,亦甚可爱”。
董解元金朝,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槐宋朝(?—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诰清朝(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终年七十九岁。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小宛清朝,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清朝(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终年七十四岁。与五代的董源、明代的董其昌并称为三董。曹雪芹的好朋友。
董遵诲五代宋初(926—981),涿洲范阳人。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明朝,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份明朝,[明]字用均,号泌园,乌程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份所为诗文,有《泌园集》三十卷,《四库总目》为其孙嗣茂所编。
董海川清朝(1812-1882),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逝于光绪九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翳秦朝,將軍,與章邯、司馬欣合稱「三秦」,为翟王。
董永二十四孝之一。
孝仁皇后董氏東漢,靈帝生母。
董卓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
董昭东汉末期,人物,定侯,曹操谋士。
董友郑成功王妃。
董讷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两江总督,后任漕运总督。
董教增清朝,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闽浙总督。
董恂晚清,政治人物,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官至户部尚书。
董福祥清朝末年,甘军领袖,武卫后军指挥官,甘肃提督。
董安于春秋(?——前496),又称董阏于,生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守晋阳。范、中行之乱,以与谋为荀跞所谴,自杀。
董姓近代名人
董超(1915-1990),原名董仲礼,山东省新泰市人。少将。1934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新泰县抗日游击队队长。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
董永清(1911-1995),江西省吉水县人。少将。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董志常(1915-1984),湖北省大悟县人。少将。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董启强(1918-),少将。四川省巴县人。
董洪国(1910-2001),安徽省金寨县人。少将。1928年参加苏维埃农民自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董家龙(1912-1996),湖北省荆门县人。少将。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读私塾3年。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董浩云(1912-1982),浙江定海人。名兆荣。早年在上海求学,通英、日、法等国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银行,任职于天津航业公司。1940年以民营方式,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1946年在上海申请重办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开创中国人驾驶轮船远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1948年创办复兴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1950年公司迁台湾,并出版《般运》杂志。1959年建造七万余吨油轮“东亚巨人号”,为当时世界十大油轮之一。1971年与美国却普曼学院等校合办“海上进修学院”,为世界上唯一海上学府,又名宇宙号,任校董会主席,并设“董浩云奖学金”。后又在旧金山创办美国亚洲银行,任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等职,是董氏航运集团创办人,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于香港。著有《董氏航业丛书》四辑。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后因家贫而辍学。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此时,未满19岁。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是舍身为己的典型代表。
董振堂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红五军团军团长。
董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中将,陕西省政府主席。
董其武国民革命军中将,绥远省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
董作宾中華民國著名的甲骨學家,「甲骨學四堂」之一,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董显光著名报人、作家、外交家,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中华民国行政院发言人,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馆大使。
董必武中國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
董寅初中國著名的愛國僑領和社會活動家,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董辅礽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有“一代经济学大师”之称,其生前为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董国忠金門「八二三」砲戰,當年在火線中冒死快遞家書的郵務士,戰後獲得政府頒授光華乙種二等獎章的殊榮,以及贏得「軍中維他命」美名。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登景堂:以明时登州人董葵之字为堂号。
一、董dǒ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傣、苗、水、彝、赫哲、阿昌、景颇、普米、德昂、白、藏、土、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按:今作‘’)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
2、又云:“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
3、《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注》云:“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也。望出陇西、济阴。”
4、郑樵又注:“范阳董秦,唐大历赐姓李氏。”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姓董鄂氏、佟佳氏、董佳氏、珠赫勒氏等或改为单字姓“董”。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6、赫哲族之“给温克”氏改为董氏。给温克,汉意为“铜”,谐其音而为“董”。
7、景颇族之董姓,则为勒托氏、米董氏所改。盖取其尾音谐“董”而为单姓。
8、普米族之董氏出自“巴落瓦支”姓。
9、白族语称巫师为“朵希薄”,鉴于白族巫师被人称作“朵希薄”,遂亦以此为姓氏,此当以职为姓。后或改单姓童、董。盖取“朵希薄”之首音,谐董(或童)而得。
10、藏族之董姓,源于远古氏族,以族命氏。传说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六只小猴,长成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有董氏。
11、土族语有“恩多-孔”(恩多人),或称恩多-阿寅勒(恩多村)。或以之为姓。“恩多”可能是地名,或将“恩多”译作“恩董”,又取其尾音以董为姓。注(6)——(11)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董
董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1%,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北、河南、山西、云南、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7省董姓约占全国汉族董姓人口51%。
董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后,封国于,其君叔安之嫡子曰董父,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
2、系自姬姓。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监督、督察之意)晋典,因为董氏。
3、代郡董氏,本匈奴屠各族,屠各乃汉时入塞匈奴19种中之最贵者。
4、五代后梁时羌人有董姓,见《通鉴》。
5、唐时吐蕃董部落以董为姓。又,云南松外蛮之贵族姓有董氏。
6、金时女真人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抚顺。又,清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董氏者。今满族姓。
7、清时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土司董姓,始于唐朝。
8、明、清时云南府云南前卫土指挥佥事、安州府土知州、大理府土经历、赵州蔓神寨巡检司土巡检、鹤庆军民府土知府、土知事等,均为董氏,系白族。又,云南凤仪山荡天村白族朵希薄氏汉姓为董。
9、云南镇康德昂族林拉厄氏汉姓为董。
10、云南景颇族米洞氏、曾通氏均汉姓为董。
11、青海土族恩董氏汉姓为董。
12、布依、彝、阿昌、土家、赫哲、蒙古、羌(1
董姓名人:
董狐,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济阴,陇西,代郡。
一、董dǒ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傣、苗、水、彝、赫哲、阿昌、景颇、普米、德昂、白、藏、土、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按:今作‘’)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
2、又云:“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
3、《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注》云:“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也。望出陇西、济阴。”
4、郑樵又注:“范阳董秦,唐大历赐姓李氏。”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姓董鄂氏、佟佳氏、董佳氏、珠赫勒氏等或改为单字姓“董”。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6、赫哲族之“给温克”氏改为董氏。给温克,汉意为“铜”,谐其音而为“董”。
7、景颇族之董姓,则为勒托氏、米董氏所改。盖取其尾音谐“董”而为单姓。
8、普米族之董氏出自“巴落瓦支”姓。
9、白族语称巫师为“朵希薄”,鉴于白族巫师被人称作“朵希薄”,遂亦以此为姓氏,此当以职为姓。后或改单姓童、董。盖取“朵希薄”之首音,谐董(或童)而得。
10、藏族之董姓,源于远古氏族,以族命氏。传说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六只小猴,长成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有董氏。
11、土族语有“恩多-孔”(恩多人),或称恩多-阿寅勒(恩多村)。或以之为姓。“恩多”可能是地名,或将“恩多”译作“恩董”,又取其尾音以董为姓。注(6)——(11)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董
董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1%,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北、河南、山西、云南、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7省董姓约占全国汉族董姓人口51%。
董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后,封国于,其君叔安之嫡子曰董父,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
2、系自姬姓。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监督、督察之意)晋典,因为董氏。
3、代郡董氏,本匈奴屠各族,屠各乃汉时入塞匈奴19种中之最贵者。
4、五代后梁时羌人有董姓,见《通鉴》。
5、唐时吐蕃董部落以董为姓。又,云南松外蛮之贵族姓有董氏。
6、金时女真人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抚顺。又,清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董氏者。今满族姓。
7、清时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土司董姓,始于唐朝。
8、明、清时云南府云南前卫土指挥佥事、安州府土知州、大理府土经历、赵州蔓神寨巡检司土巡检、鹤庆军民府土知府、土知事等,均为董氏,系白族。又,云南凤仪山荡天村白族朵希薄氏汉姓为董。
9、云南镇康德昂族林拉厄氏汉姓为董。
10、云南景颇族米洞氏、曾通氏均汉姓为董。
11、青海土族恩董氏汉姓为董。
12、布依、彝、阿昌、土家、赫哲、蒙古、羌(1
董姓名人:
董狐,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济阴,陇西,代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陇西堂:以望立堂。
济阴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登景堂:以明时登州人董葵之字为堂号。
一、董dǒ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傣、苗、水、彝、赫哲、阿昌、景颇、普米、德昂、白、藏、土、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己姓;或言姬姓。黄帝之裔孙有(按:今作‘’)叔安,生董父,其后遂为董氏。”
2、又云:“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
3、《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注》云:“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也。望出陇西、济阴。”
4、郑樵又注:“范阳董秦,唐大历赐姓李氏。”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姓董鄂氏、佟佳氏、董佳氏、珠赫勒氏等或改为单字姓“董”。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6、赫哲族之“给温克”氏改为董氏。给温克,汉意为“铜”,谐其音而为“董”。
7、景颇族之董姓,则为勒托氏、米董氏所改。盖取其尾音谐“董”而为单姓。
8、普米族之董氏出自“巴落瓦支”姓。
9、白族语称巫师为“朵希薄”,鉴于白族巫师被人称作“朵希薄”,遂亦以此为姓氏,此当以职为姓。后或改单姓童、董。盖取“朵希薄”之首音,谐董(或童)而得。
10、藏族之董姓,源于远古氏族,以族命氏。传说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六只小猴,长成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有董氏。
11、土族语有“恩多-孔”(恩多人),或称恩多-阿寅勒(恩多村)。或以之为姓。“恩多”可能是地名,或将“恩多”译作“恩董”,又取其尾音以董为姓。注(6)——(11)见《中国人的姓名》。
二、董
董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1%,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河北、河南、山西、云南、山东、辽宁、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7省董姓约占全国汉族董姓人口51%。
董姓起源:
1、系自己姓。黄帝之后,封国于,其君叔安之嫡子曰董父,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
2、系自姬姓。周大夫辛有二子,适晋为太史,与籍氏俱董督(监督、督察之意)晋典,因为董氏。
3、代郡董氏,本匈奴屠各族,屠各乃汉时入塞匈奴19种中之最贵者。
4、五代后梁时羌人有董姓,见《通鉴》。
5、唐时吐蕃董部落以董为姓。又,云南松外蛮之贵族姓有董氏。
6、金时女真人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抚顺。又,清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董氏者。今满族姓。
7、清时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土司董姓,始于唐朝。
8、明、清时云南府云南前卫土指挥佥事、安州府土知州、大理府土经历、赵州蔓神寨巡检司土巡检、鹤庆军民府土知府、土知事等,均为董氏,系白族。又,云南凤仪山荡天村白族朵希薄氏汉姓为董。
9、云南镇康德昂族林拉厄氏汉姓为董。
10、云南景颇族米洞氏、曾通氏均汉姓为董。
11、青海土族恩董氏汉姓为董。
12、布依、彝、阿昌、土家、赫哲、蒙古、羌(1
董姓名人:
董狐,春秋时晋大夫。
郡望:济阴,陇西,代郡。
其他姓氏
[ 董 ]字的同音字 - [ dong ]
[ 董 ]的同部首字 - [ 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