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hòu ]

读音:hòu

拼音:hou

简繁:厚

五笔:DJBD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DJBD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MAND

结构:半包围

郑码:GGKY

四角:71247

区位:2681

统一码:539A

异体字:㫗,垕,?,?,?,?,?,?,?

英汉互译:thick,substantial,greatly

笔顺: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横钩、竖钩、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81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491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起源

厚姓主要源自:姬姓。

厚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二百零一位,以洛阳、高密为郡望。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

流一:周公姬旦后裔,黄帝后裔。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孝公之子惠伯巩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典籍《礼记·檀弓·后木》中郑玄注:“后木,鲁孝公子惠伯巩之后。”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后为厚氏”。在史籍《吕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中高诱注:“觜氏,鲁孝公子惠伯华之后也,以字为氏。”

觜昭伯是鲁孝公姬称之子惠伯华,可详见《左传·昭公廿五年》,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写作厚昭伯,在《五行志》中又作后氏,在《左传·襄公十四年·厚成叔》中释文云:“‘厚’本或作‘觜’。”而在《风俗通·过誉篇》中亦作“后”。在春秋中期,古汉字“后”、“厚”、“觜”三字并通。铎按:“《经义述闻·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传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孙者四,觜字皆当作后。《元和姓纂》引《风俗通》曰:鲁大夫觜昭伯食采于觜,因氏焉。已误以后孙之‘后’为觜邑之‘觜’。食采于觜者叔孙氏,非后氏也。”又云:“《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氏斗鸡’,今本‘后’作‘觜’,后人依俗本《左传》改之也。据注‘以字为氏’,则作‘后’明矣。”

古籍史典中关于“惠伯巩之后”的姓氏争论一直未休,但根据文物实载,惠伯巩之后在春秋中期确实姓“厚”,并已经称为“氏”,即为贵胄世家,厚氏官至鲁国的大司徒,主管鲁国的土地和教化民众、官司籍田,负责征发徒役等,如同当今主管国土资源、城市建设的副总理。

《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以采邑为氏,源于姬姓。鲁孝公八世孙瘠,食采于厚(在今山东东平东南)谓之厚成,因氏焉。”是周公姬旦后裔,也是黄帝后裔。

源流二:源于西周早期的厚趠(chuo),也就是著名的西周早期铜“厚趠方鼎”的作器者,根据厚趠方鼎的铭文记载,“隹(惟)王来格成周年,厚趠有馈于溓公,趠用作厥文考宝,其子子孙孙永宝。朿。”释文(厚久明注):周王来到成周的这一年,厚趠受到溓公馈赠,因以作鼎,作为他父亲父辛的祭器,并希望子子孙孙能永远珍爱。

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禽鼎甲“,器铭:“祝禽作文考父辛宝鼎,亚朿。”“朿”族之名最早见于武丁时期甲骨卜辞,《甲骨文合集》14921刻:“惠朿令暨多子族。”由此可知作器者禽的父系祖先“朿”近似商王支族。殷人称父不称考,周人称考兼称父,铭文中“文考”、“父辛”并举,可知禽的母系出自周族,而同为西周早期厚趠方鼎的铭文中也为“文考父辛”而作,说明作器者“厚趠”同样出自“朿”族。

铭文的最后一字(厚久明注:即(朿),图形详见本页厚氏文物中厚趠方鼎配图中厚趠方鼎铭文拓片中最后一个图形),一般认为是厚趠家族的族徽。根据这个族徽和厚趠的父亲名辛这些证据,一般认为厚趠家族是商的遗族,入周后继续保留着一些商的传统。

源流三:水神共工之子后土,炎帝的后裔。“厚”可以写作“垕 ”,其义为掌管土地的神灵。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厚”字,左上部均为“厂”,是一个反转符号,与土地或建筑有关,右下部则是日光下高屋的倒影,其意为高屋投在地上的倒影很长、很深。所以,“厚”的本义是“深”。俗话说“天高地厚”,因之,“厚”在古语中多时专指地之“厚”。如《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土”之“厚”,其如深达一千多米的黄土高原之黄土层,喻人喻德,犹如滋育万物,萌生万灵的黄土大地,厚德载物,深厚无垠。后土,《国语·鲁语》说是神明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后土被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汉建“后土祠”,祠黄帝之佐神,与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对称,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公元443年,北魏遗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

后姓与厚姓氏渊源略考

“后”与“厚”在字源上是一个字。“厚”可以写作“垕 ”,其义为掌管土地的神灵。

“后”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后”字,左下方是一个“口”字,右上方是一只撮成图形的手,表示把手圈在嘴上呼喊,使声音传送得更远的意思。《说文》释为:“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许慎的解释,除了释形有误外,释义还是正确的。“后”的本义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卜辞中,“后”常常用来指代氏族中的女性首领。而女娲正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女性首领,在当时是能“施令以告四方”的人,所以后人敬奉其为后土圣母,设祠祭祀。民俗活动中修筑房舍或安葬亡人时都要先祭“后土”,以安其神,当是对后土圣母祭祀的衍义。后世,人们又用“后”指称帝王的正妻,或者说是女性嫔妃的首领,如天后、帝后、皇后、后妃等。

“厚”字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厚”字,左上部均为“厂”,是一个反转符号,与土地或建筑有关,右下部则是日光下高屋的倒影,其意为高屋投在地上的倒影很长、很深。所以,“厚”的本义是“深”。俗话说“天高地厚”,因之,“厚”在古语中多时专指地之“厚”。如《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土”之“厚”,其如深达一千多米的黄土高原之黄土层,喻人喻德,犹如滋育万物,萌生万灵的黄土大地,厚德载物,深厚无垠。人们对后土对母的崇拜,认识价值当在于斯。

下面这段为后、厚、觜三字并通古文出处(厚久明注):

厚氏: 礼记檀弓后木,郑注:“后木,鲁孝公子惠伯巩之后。”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革,其后为厚氏”。《吕氏春秋》察微篇觜昭伯,高诱注:“觜氏,鲁孝公子惠伯华之后也,以字为氏。”华、革、巩,字形相近之误。觜昭伯见昭廿五年左传。汉书古今人表作厚昭伯,五行志又作后氏。襄十四年左传厚成叔,释文云:’“厚”本或作“觜”。’风俗通过誉篇亦作“后”。后、厚、觜并通。

铎按:经义述闻十九王引之曰:’昭二十五年传言季觜者一,言觜氏者二,言觜昭伯者二,言觜孙者四,“觜”字皆当作“后”。元和姓纂引风俗通曰:“鲁大夫觜昭伯食采于觜,因氏焉。”已误以后孙之“后”为觜邑之“觜”。食采于觜者叔孙氏,非后氏也。’又云:’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氏斗鸡”,今本“后”作“觜”,后人依俗本左传改之也。据注“以字为氏”,则作“后”明矣。汪谓后、觜通,失考。

古人所争论的“觜”,实际上就是以星宿形式和位置来形容的地名,或觜觿。觜宿,原专用来指二十八星宿之一,属火,为猴,由三颗恒星星座组成,有觜宿一(猎户座λ)、觜宿二(猎户座φ1)和觜宿三(猎户座φ2)。在中国古代标绘的星图上,是西方第六宿,居白虎之口,有口福之征,故在卦相上为大吉相。(注:觜觿,则是传说中古代的一种神兽,实际上就是一种大龟,其甲驳蕴含天道,祭司专用来占卜、典礼、记事。)

而按古汉字“后”、“厚”、“觜”三字并通之解,因以转用“厚”来形容鲁国的觜邑(今山东青岛),其地形如龟首,故名之,惠伯巩之后的分封地就在该邑,后用邑名作为姓氏,称厚氏,其后裔曾分布在山东青岛、荣城、即墨、胶州一带,后迁徙至河南洛阳,成为望族。

因“后”、“厚”、“觜”三字并通之解,故厚姓、后姓、郈姓和後姓部分后人有着同一渊源。

后 稷

中国古代周族的始祖。传说是邰氏之女所生,初生时曾被遗弃,故名弃。在尧、舜时代(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为农官,封地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据说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后来周族奉他为始祖,并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农业还很原始,后稷对当时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因而许多古籍如《诗经·生民》、《尚书·舜典》及《史记·周本记》等都歌颂和记述了他的功绩。所以后来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设置的农官,就称为后稷。

后 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著名夏朝神箭手,厚氏鼻祖之一。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厚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二百零一位,以洛阳、高密为郡望。现行较罕见姓氏。

今甘肃、山东、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按古汉字“后”、“厚”、“觜”三字并通之解,因以转用“厚”来形容鲁国的觜邑(今山东青岛),惠伯巩之后分封在该邑,后用邑名作为姓氏,称厚氏,其后裔曾分布在山东青岛、荣城、即墨、胶州一带,后迁徙至河南洛阳,成为望族。

厚氏族人在秦、汉之际有辗转迁入高丽、倭奴者,后在朝鲜、日本生息繁衍,在朝鲜为樱田厚氏,在日本为大仁田厚氏,多是历为政界名士。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

(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以下为厚姓主要聚居地(待补充):

山东德州陵县宋家乡厚家村

甘肃平凉静宁县细巷乡厚川村

甘肃平凉静宁县威戎镇厚家村

河北沧州青县曹寺镇厚召官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厚家坪村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厚杖子。

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是在西汉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一、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围场,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长治,云南之江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世本》云:“惠伯革者,孝公子,其后为厚氏。”

2、又云:“鲁有厚成叔,即后氏,亦作郈。”《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所注尤明:“以采邑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姬姓,鲁孝公八世孙瘠,食采於厚(在今山东东平东南),谓之厚成,因氏焉。”

二、

厚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厚姓起源:系自姬姓。厚瘠为春秋时鲁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后,食采于厚(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称厚成叔,以邑为氏。

郡望:东鲁。

变化:后改为郈,亦作后。

历史名人

郡望

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是在西汉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一、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围场,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长治,云南之江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世本》云:“惠伯革者,孝公子,其后为厚氏。”

2、又云:“鲁有厚成叔,即后氏,亦作郈。”《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所注尤明:“以采邑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姬姓,鲁孝公八世孙瘠,食采於厚(在今山东东平东南),谓之厚成,因氏焉。”

二、

厚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厚姓起源:系自姬姓。厚瘠为春秋时鲁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后,食采于厚(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称厚成叔,以邑为氏。

郡望:东鲁。

变化:后改为郈,亦作后。

姓氏源流

一、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围场,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长治,云南之江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世本》云:“惠伯革者,孝公子,其后为厚氏。”

2、又云:“鲁有厚成叔,即后氏,亦作郈。”《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所注尤明:“以采邑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姬姓,鲁孝公八世孙瘠,食采於厚(在今山东东平东南),谓之厚成,因氏焉。”

二、

厚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厚姓起源:系自姬姓。厚瘠为春秋时鲁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后,食采于厚(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称厚成叔,以邑为氏。

郡望:东鲁。

变化:后改为郈,亦作后。

堂号

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是在西汉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东汉时期改郡为县,隶属北海郡。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南北朝后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当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一、hòu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围场,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长治,云南之江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上声”部。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世本》云:“惠伯革者,孝公子,其后为厚氏。”

2、又云:“鲁有厚成叔,即后氏,亦作郈。”《姓氏词典》引《古今姓氏书辨证》所注尤明:“以采邑为氏,源于姬姓。出自姬姓,鲁孝公八世孙瘠,食采於厚(在今山东东平东南),谓之厚成,因氏焉。”

二、

厚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厚姓起源:系自姬姓。厚瘠为春秋时鲁孝公之子惠伯革之后,食采于厚(故城在今江苏沭阳北),称厚成叔,以邑为氏。

郡望:东鲁。

变化:后改为郈,亦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