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éi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9 | 2018年 | 79 | 2014年 | 80 |
2013年 | 81 | 2007年 | 79 | 2006年 | 78 |
1995年 | 79 | 1987年 | 88 | 1982年 | 102 |
明朝 | 无 | 元朝 | 83 | 宋朝 | 77 |
北宋 | 69 |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雷姓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姬姓。
雷(Léi)姓源出有:
1、 姜姓方雷氏。2、子姓雷氏。
3、据《姓氏考略》所载(下同),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他们逐渐全盘汉化,再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根本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4、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5、 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6、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7、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8、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叫雷。在黄帝率领炎黄部落联盟战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镇,方山古亦称龙山,是华夏民族,华夏族裔生息繁衍的发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团(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国为姓氏,复姓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孙中,后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雷氏,也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方氏。
该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们共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雷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在殷商王朝时期,纣王身边有一个宠臣叫雷开,对纣王忠心耿耿,尽教唆纣王肆意欢乐。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后,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雷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大臣雷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远古时期有个人叫雷公,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他还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
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雷姓起源四
源于南夷,出自东汉时期南郡潳山蛮,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改姓为雷。潳山蛮,是东汉王朝统治者对原战国时期楚国国人的一种称谓,其民族成分实际上十分混杂,由若干群体组成,但其联盟酋长被一致称作“雷迁”,就是首领的意思。在东汉末期,潳山蛮广泛居于今湖北省的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以南境地,即东汉时期的南郡境内,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领之官称为姓氏,称雷氏。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蛮起而反之,随即被武威将军刘尚率军镇压,之后徙其族人七千余口置于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蛮在其后被改称为“沔中蛮”。潳山蛮后逐渐迁徙至岭南地区,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别融入了当地的苗族、瑶族、彝族、侗族、畲族、壮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并将姓氏带入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衍至今。
该支雷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地区。
雷姓起源五
源于氐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前秦国氐族雷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东汉末期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南安羌改姓为雷。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苻氏集团中有一部“南安羌”,为前秦国的核心部族之一。实际上,“南安羌”并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国大司马雷弱儿。
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早先游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后来以部为氏,汉化即称雷氏,后皆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称雷氏至今。
雷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语“胡尔”的音译,是一种创始于北方民族,史载中最早名的弦乐器名称。在元朝时期的宫延音乐中,忽雷也是主要的乐器种类。在史籍《元史·礼乐志》中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三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其中所称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种弓弦摩以发音的乐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龙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玛特尔头”是比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龙,面似猴,狰狞可怖,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后来,人们将忽雷的演奏者称为忽雷氏,其后裔子孙中有汉化称单姓雷氏者。
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留佳氏,亦称刘佳氏,源出南匈奴贵族刘氏集团,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世居李佳和罗(今辽宁新宾李家河)、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等地。蒙古族、满族留佳氏,在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雷氏、刘氏等。
雷姓起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等的记载:
⑴.金国时期,就有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为氏,称阿典氏,满语为,汉义“雷”,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来在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严诏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即改单字汉姓为雷氏、战氏等。
⑵.满族乌噜氏,亦称乌禄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雷部,满语为,汉义“寡蛋、松籽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雷氏、赵氏。
雷姓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农氏的第九代孙名雷,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其族称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方雷氏的后代有以国为氏者,称雷姓。他们尊方雷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姓各支始祖
雷登高:江西吉水县人,有六子,于明季景泰间迁武陵梁山。
宋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5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这二省雷姓大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面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自然遭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这三省雷姓大约占雷姓.西、四川、湖北、陕西,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期间,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的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00余万,增长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陕西三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湖北、贵州、河南、福建、广西,这五省区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总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渝、湘黔桂、云川东部、甘肃东部、晋豫西部、鄂赣粤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雷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龙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东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和南端、台湾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一0.4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20%的雷姓人群。
郡望:
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堂号: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一、雷léi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正定、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鲜、白、回、畲、壮、苗、水、瑶、景颇、阿昌、布依、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元枵(按:或作‘玄嚣’),盖古诸侯之国。”后“以国为氏”。《姓氏考略》亦收,其注引《姓苑》云:“黄帝臣有雷公。”又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望出冯翊、豫章。
2、《姓氏考略》据《后汉书》、《十六国春秋》注云:“潳山蛮、南安羌均有雷氏。”
3、畲族之雷姓,相传为“槃瓠(龙期)之后。”
4、古代羌人亦有雷姓,相传西羌,累姐种的后裔。汉代有雷波,善击剑;唐代有雷满,武贞军节度使;清代有雷学琪。
二、雷
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53%。
雷姓起源:
1、黄帝之臣雷公之后,见《姓苑》。
2、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
3、南安雷氏,源出西羌累姐族,以族名为氏。后完全汉化。今四川乐山一带雷氏当系源自西羌累姐这一支。姚薇元认为:惟姓氏诸书,仅谓雷氏为方雷之后,女为黄帝妃,即嫘祖之说,显不足信。考《后汉书·西羌传》,羌族有累姐种附汉,疑雷氏本西羌累姐种,以其种名首音为氏。后世子孙乃附会为黄帝妃嫘祖之裔。
4、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氏。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后完全汉化。
5、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6、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阿克占氏,后改姓雷。今满族姓。
7、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8、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9、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雷姓名人:
雷斅,即雷公,黄帝臣,善医、著《致教论》、《药性炮制》等书。雷义,东汉时鄱阳人,尚书侍郎。
郡望:豫章、冯翊。
雷姓古代名人
雷义东汉,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敩南朝,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雷焕晋朝,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万春唐朝,唐张巡偏将,安禄山部将围攻雍丘,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他站在城上督战,雷万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头巍然不动,面不改色,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人,后来探知原来是一个真的人,令狐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备受后人的尊敬。
雷海青唐朝,唐代明皇时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常入宫随侍于唐明皇和江梅妃之侧。安禄山攻入长安(今洛阳),数百名梨园弟子皆为俘虏,雷海青掷乐器于池,以示抗拒,被杀。
雷万兴唐朝,潮州(今广东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领,与同族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持续了四十余年。
雷德骧北宋,北宋同州郃阳(今陕西省合阳)人,历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赵普罢职,后赵普出镇河阳,骧复户部侍郎,旋赵普又入相,骧复遭降黜。
雷三益南宋,清流(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勇士。与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刚烈,全部战死沙场。
雷润德元朝,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元代学者,与其子雷机、雷洪、雷杭俱精于易理,有《周易》注解,世人称为“雷门易”。
雷发达明末清初(1619-1693),字明所,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筑工匠。曾参与过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二百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有“样式雷”之称。
雷以针清朝,湖北省咸宁人,清道光进士,太平军起,奉办江北大营军务,在扬州创办厘金,以后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钱江创设的“厘金制”,清廷粮饷无着,恐早被太平天国倾覆了。雷以针因而声名大噪,后又授陕西省按察使等职,显达一时。著有《大学解读》、《经传杂记》等。
雷学淇清朝,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清代学者。曾整理《竹书经年》,著有《夏小正经传考》、《夏小正本义》、《校辑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补同清朝,江苏省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奥地利国大臣。与奥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国选派通晓德法文的学生前往学习。
雷乾祯著名畲医。
雷姓近代名人
雷震(1897-1979),浙江省长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就帝国大学。回国后投身政治,历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兼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与胡适等人创办并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与国民党威权体制南辕北辙、迥不相侔,成为统治当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敌手,而遭致政治构陷,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雷震一生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写下战后台湾民主宪政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雷铁崖(1873-1920),四川省自贡人,著名的革命鼓动家和南社诗人。原名昭性(1873-1920),字泽皆,后改詟皆,入同盟会后署名铁崖,曾介绍王云五、杨杏佛、胡适之入同盟会,并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另还创办《鹃声》、《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华日报》宣传革命。
雷经天广西省南宁市人,著名中共党员,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等职。
雷洁琼(1905年9月12日—2011年1月9日),女,广东台山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名誉主席。
雷钦(1915-—),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上杭县乡少先队副支队长,红12军103团宣传员,兴国模范师新兵连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总部警卫营政治委员,中央军委总部侦察科科员、队长,军委一局叁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干事、队指导员,第4大队政治协理员兼8队指导员、第3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通信联络处政治委员,补训第一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副政治委员,铁道公安第21师政治委员,第190师政治委员。1961年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
雷永通(1918-1969),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前敌指挥部电台报务主任,军委二局电台台长、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整理科副科长、科长,军委第三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冀热察军区独立第13旅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9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46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干部部部长,海军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1岁。
雷英夫(1921-2005),河南省孟津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教导师军士第2团连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15师晋西南独立第1游击支队宣传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中共南方局军事组成员,军委总参谋长军事秘书,《解放日报》社军事副刊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处科长、副处长、代处长,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7团参谋长、副团长,第三野战军第28军83师248团团长、师参谋长,福州市军管会军事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军委作战一局副局长兼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中央复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兵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处处长、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5年1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雷绍康(1913-1974),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独立第1师排长、红四方面军第73师连长、营长、副团长、第31军93师司令部参谋主任、第279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营长,补充团团长,新编第7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四旅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5旅旅长、中原军区鄂豫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合同战术教授会副主任、主任,军事学院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9月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61岁。
雷起云(1915-——),陕西省澄城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113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股股长,第1旅25团政治处主任,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敌工部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军区政治部敌工部科长,晋冀鲁豫军区4纵10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3军37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广西、滇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各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1]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郡望:
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堂号: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一、雷léi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正定、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鲜、白、回、畲、壮、苗、水、瑶、景颇、阿昌、布依、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元枵(按:或作‘玄嚣’),盖古诸侯之国。”后“以国为氏”。《姓氏考略》亦收,其注引《姓苑》云:“黄帝臣有雷公。”又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望出冯翊、豫章。
2、《姓氏考略》据《后汉书》、《十六国春秋》注云:“潳山蛮、南安羌均有雷氏。”
3、畲族之雷姓,相传为“槃瓠(龙期)之后。”
4、古代羌人亦有雷姓,相传西羌,累姐种的后裔。汉代有雷波,善击剑;唐代有雷满,武贞军节度使;清代有雷学琪。
二、雷
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53%。
雷姓起源:
1、黄帝之臣雷公之后,见《姓苑》。
2、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
3、南安雷氏,源出西羌累姐族,以族名为氏。后完全汉化。今四川乐山一带雷氏当系源自西羌累姐这一支。姚薇元认为:惟姓氏诸书,仅谓雷氏为方雷之后,女为黄帝妃,即嫘祖之说,显不足信。考《后汉书·西羌传》,羌族有累姐种附汉,疑雷氏本西羌累姐种,以其种名首音为氏。后世子孙乃附会为黄帝妃嫘祖之裔。
4、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氏。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后完全汉化。
5、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6、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阿克占氏,后改姓雷。今满族姓。
7、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8、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9、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雷姓名人:
雷斅,即雷公,黄帝臣,善医、著《致教论》、《药性炮制》等书。雷义,东汉时鄱阳人,尚书侍郎。
郡望:豫章、冯翊。
一、雷léi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正定、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鲜、白、回、畲、壮、苗、水、瑶、景颇、阿昌、布依、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元枵(按:或作‘玄嚣’),盖古诸侯之国。”后“以国为氏”。《姓氏考略》亦收,其注引《姓苑》云:“黄帝臣有雷公。”又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望出冯翊、豫章。
2、《姓氏考略》据《后汉书》、《十六国春秋》注云:“潳山蛮、南安羌均有雷氏。”
3、畲族之雷姓,相传为“槃瓠(龙期)之后。”
4、古代羌人亦有雷姓,相传西羌,累姐种的后裔。汉代有雷波,善击剑;唐代有雷满,武贞军节度使;清代有雷学琪。
二、雷
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53%。
雷姓起源:
1、黄帝之臣雷公之后,见《姓苑》。
2、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
3、南安雷氏,源出西羌累姐族,以族名为氏。后完全汉化。今四川乐山一带雷氏当系源自西羌累姐这一支。姚薇元认为:惟姓氏诸书,仅谓雷氏为方雷之后,女为黄帝妃,即嫘祖之说,显不足信。考《后汉书·西羌传》,羌族有累姐种附汉,疑雷氏本西羌累姐种,以其种名首音为氏。后世子孙乃附会为黄帝妃嫘祖之裔。
4、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氏。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后完全汉化。
5、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6、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阿克占氏,后改姓雷。今满族姓。
7、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8、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9、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雷姓名人:
雷斅,即雷公,黄帝臣,善医、著《致教论》、《药性炮制》等书。雷义,东汉时鄱阳人,尚书侍郎。
郡望:豫章、冯翊。
郡望:
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堂号: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一、雷léi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正定、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鲜、白、回、畲、壮、苗、水、瑶、景颇、阿昌、布依、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元枵(按:或作‘玄嚣’),盖古诸侯之国。”后“以国为氏”。《姓氏考略》亦收,其注引《姓苑》云:“黄帝臣有雷公。”又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望出冯翊、豫章。
2、《姓氏考略》据《后汉书》、《十六国春秋》注云:“潳山蛮、南安羌均有雷氏。”
3、畲族之雷姓,相传为“槃瓠(龙期)之后。”
4、古代羌人亦有雷姓,相传西羌,累姐种的后裔。汉代有雷波,善击剑;唐代有雷满,武贞军节度使;清代有雷学琪。
二、雷
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2%,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53%。
雷姓起源:
1、黄帝之臣雷公之后,见《姓苑》。
2、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
3、南安雷氏,源出西羌累姐族,以族名为氏。后完全汉化。今四川乐山一带雷氏当系源自西羌累姐这一支。姚薇元认为:惟姓氏诸书,仅谓雷氏为方雷之后,女为黄帝妃,即嫘祖之说,显不足信。考《后汉书·西羌传》,羌族有累姐种附汉,疑雷氏本西羌累姐种,以其种名首音为氏。后世子孙乃附会为黄帝妃嫘祖之裔。
4、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氏。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后完全汉化。
5、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6、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又,清满洲八旗姓阿克占氏,后改姓雷。今满族姓。
7、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8、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9、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雷姓名人:
雷斅,即雷公,黄帝臣,善医、著《致教论》、《药性炮制》等书。雷义,东汉时鄱阳人,尚书侍郎。
郡望:豫章、冯翊。
其他姓氏
[ 雷 ]字的同音字 - [ lei ]
[ 雷 ]的同部首字 - [ 雨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