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ó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80 | 2018年 | 80 | 2014年 | 86 |
2013年 | 84 | 2007年 | 81 | 2006年 | 80 |
1995年 | 95 | 1987年 | 85 | 1982年 | 108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56 |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龙姓主要源自:子姓、嬴姓、姬姓。
龙姓起源一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或宗法贵族,以封地为氏(今河南辉县)。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参见郑姓,攸姓等),商子龙鼎为其传世礼器。子姓龙氏应是商朝末期的子姓高级贵族(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主要居住在宋国,龙子与龙叔或即宋人。晋地亦有分布,或因周初将殷遗民“迁西、迁洛、迁北,封宋居卫“。
龙姓起源二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龙为古国名,或为太皞氏之国,《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近代以来康有为等今文学家认为《左传》是伪书,刘敦愿却认为:“大皞少皞两族都是风姓,也就都以凤鸟为其氏族图腾。“《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汉代壁画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鳞身。清人何绍基的《东洲草堂文钞》言:“周龙伯戟,龙盖古国名。“又言:“泰山博平南且即古国地欤。“且据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樊夫人龙嬴墓的陪葬物表明,确实存在嬴姓龙国。国灭后,公族称龙氏。
龙姓起源三
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是舒国遗民与其他各偃姓国遗民合建,其中有舒龙国。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龙姓起源四
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与子龙氏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同是商朝贵族,并存在通婚(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至西汉时尚有龏遂、龏敞等(见于《汉印文字征》)。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中存在“龙”“龏”通用的情况,应当视其为讹误(殷商之后的周朝文字体系混乱),当以金文为准。汉后罕见龏氏,或有改为龙氏者。
龙姓起源五
源自姬姓,以封邑为氏。春秋鲁国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魏国也有龙邑,有大将军龙贾。鲁、魏两国皆姬姓。
龙姓起源六
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
龙姓起源七
商代有龙方国。龙方,见于殷墟卜辞。学界研究认为是御龙氏和豢龙氏的国家(彭邦炯《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其说甚确,且《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即御龙氏)为商王武丁所灭。这与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师般取三十邑于彭龙“(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简称(例如称孤竹国为“竹“),已知甲骨文以龙命名的国(族)有三:御龙氏,豢龙氏,商子龙氏。御龙氏后代到周朝演变为唐杜氏、范氏、杜氏等(《左传》);豢龙氏的后代有鬷夷氏(《左传》),为东夷的一支,善于制陶;一说其后代分为关氏、龙氏,然无考;商子龙氏的后代即为中原龙氏,作为殷商遗民,也被周人“迁西、迁洛、迁北及封宋居卫“,所以才有汉朝时北方龙氏分布在河北(“迁北“),陕西(“迁西“),河南(“封宋居卫“)。与其他子姓氏族的分布相同。
龙姓起源八
出自改姓。古代有勾龙氏,或有改为勾氏、龙氏者。
龙姓起源九
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龙姓起源十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龙姓起源十一
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龙姓起源十二
出自夏代孔甲时期御龙氏刘累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刘累为唐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龙姓起源十三
其他少数民族有龙姓,属于历史上改土归流中流改用汉姓(因没有文字,故据谐音采用汉字为姓),和百家姓上的龙姓不同宗不同源,只是共用一个汉字而已。少数民族的杨、李、廖、陈、黄、王、张等姓皆是来源于此。在中国苗族(苗姓仡僚、仡芈等,参考苗族姓氏)、侗族(侗姓斗龙等)、彝族(彝姓纳吉娄一等)、满族(满族穆都里氏)、蒙古族(蒙古族揆龙氏)、瑶、水、普米、哈尼等民族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龙姓。
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两朝龙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转移到较为安定的东南各省有关,另明清中期改土归流中有相当一部分湘黔地区的少数民族流用汉姓也有一定影响。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黔东、湘西、渝鄂北部(即湘黔渝鄂交界处的土苗侗彝等民族自治区域),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约10%,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侗族、苗族、彝族的龙姓人口。另云南也有部分苗族、彝族龙姓人口。
川渝湘鄂赣、两粤以及黔西北则分布着大量汉族龙氏,此外皖苏鲁冀豫陕甘等地皆有分布。海南岛(由福建迁入),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分布着龙氏族人。
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燕府、“存仁”、“忠孝”等。
一、龙(龍)
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我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南方龙姓多于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67%。
龙姓起源:
1、舜臣龙为纳言(官名),龙之后以名为氏。
2、夏时刘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
3、夏时董父, 己姓,以能畜龙故赐姓豢龙氏。豢龙氏之后有龙氏。
4、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故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后因以为氏。
5、牂牁(故治在今贵州黔南北之旧平越县城)大姓有龙氏,见《华阳国志》。
6、汉时西域且弥(故治在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里)等国国王均为龙姓,见《北史》。
7、清云南临安府长官司有龙姓。
8、清贵阳府定番州土司龙姓,始于唐朝。
9、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10、苗族姓。苗族喀柳氏汉姓为龙。
11、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有马、扬、龙等。
12、云南金平芒人(今归布朗族)孟浪氏族,汉姓为龙。
13、青海、甘肃一带白马人额珠家,汉姓有龙氏。
14、清时云南临安府犒吾卡土把总、建水州纳更山巡检司土巡检均为龙氏,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5、明时云南越知土知州龙氏,为彝族。今彝族姓。
16、清云南普洱府他郎厅定南等里土千
龙姓名人:
龙臣,周时人。龙述,东汉京兆人,零陵太守。
郡望:武陵,天水。
龙姓古代名人
龙伯和西周,或称共伯和,周厉王乱政,周人拥立共伯和,史称共和行政,并开始共和纪年,中国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十四年后归政于周宣王,回到封国,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称龙伯和。
龙子春秋,学者,孟子引以为先贤,于《孟子》一书中多处引用其言论主张,如《告子上》:“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滕文公上》:“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龙叔战国,道家人物,见于《列子》:“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庶,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龙贾战国,魏国大将军。魏惠王时与魏公子卬率魏国军队对抗秦国。
龙且秦末,西楚大司马,项羽军名将。据传说是与韩信军作战时,中伏而亡。清代《康熙海州志》记载“龙苴王墓,在新坝”,唐明地理志也皆有载。今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近郊有龙苴古城遗址,相传为龙苴所筑。
龙未央先秦,楚国猛士,与石敢当齐名。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
龙德西汉,梁人,琴师,官至侍中。作《雅琴龙氏》九十九篇,《诸琴杂事》等。
龙伯高东汉,京兆郡人,名述。成语“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中的鹄即龙伯高,事见《后汉书·马援传》。为当时贤士,与伏波将军马援交好,光武帝时调任零陵太守,食两千石。今永州市尚有龙伯高墓。
龙敏五代,字欲讷,于后唐官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龙景昭北宋,四川人,少有武勇,于后蜀任施州刺史,后归宋,宋太祖授永州刺史,官至右千牛卫将军。
龙镯北宋,宋初任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昌期北宋,哲学家,著书百余卷,嘉祐四年诏取其书,时年八十余,昌期博极群书,而议论怪僻。蜀人张公祐之徒、知名士皆师事之,其徒甚众。尝注《易》、《诗》、《书》、《论语》、《孝经》、《阴符经》、《老子》。宰相韩琦、文彦博、范雍、明镐等人数次荐之于朝,方授太子洗马,殿中丞。后辞归。
龙海清北宋,宋哲宗癸酉科中进士,任光禄大夫,琼崖宣慰使,琼州总镇。带领大批文士进入海南,海南自此大治。
龙太初北宋,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遭王同僚郭功父所斥,时方有一老兵以沙撩铜器,王曰可作沙诗。太初不顷刻间即诵曰
龙衮北宋,访南唐旧事,撰《江南野史》,今存十卷。行文赡雅,视角独特,保留了诸多人物的大量逸闻趣事,对于社会史、文学史的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本书也是《南唐书》所依据的资料来源。
龙章宋朝,画家,善画虎兔。
龙伯康北宋,靖康年间人,时人谓之狂生,《宋稗类钞》载其箕踞笑歌,诙谐纵谑。一日行城外,观大阅之所。伯康拾矢而射,一发中的,矢矢相属,十发亡一差者。次张惊曰
龙大渊南宋(?~1168),官至宁武军节度使、浙东总管。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与曾觌同为建王内知客。宋孝宗即位,为宜州观察使、知閤门事,兼皇城司,历昭庆军承宣使、宁武军节度使,出为浙东总管。乾道四年卒。事见《宋史》卷四七○《曾觌传》。
龙仁夫元朝,元代江西人,有“清华才子”的美誉,著有《周易集传》一书。有诗《题琵琶亭》传世。他所创办的问津书院至今仍是湖北省保存最好的古代书院之一,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
龙镡明初,江西康乐人,曹国公李文忠、司成宋讷以国士荐之于朝,明太祖时选任浙江按察使。后因靖难之变,遭下狱不屈而死,年仅四十。
龙庆云明朝,湖南人,隆庆年间进士,官至苏州、龙安知府。
龙文明明朝,湖南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莱州知府,官至山东按察使。
龙汝荩明朝,湖南人,字委生,进士,官至莱州知府,册封中宪大夫。
龙正明朝,正德年间人,精于《易》学,所著有《八阵图》、《太乙成局》、《奇门集要》、《六壬书》,凡若干卷行世。
龙诰明朝,湖南攸县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东洲奏议》等。
龙大有明朝,湖南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龙炎明朝,湖广武陵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龙德谦明朝,湖南人,进士,官至平东知府。
龙光明朝,湖南长沙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
龙翔宵明朝,湖广武陵人,曾任南京户部郎中,官至程番知府,贵阳地方志将他列为名宦。
龙膺明朝,湖广武陵人,明神宗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与汪道昆、袁宏道兄弟交好,袁宏道《别龙君超兄弟》诗即写与龙膺。
龙遇奇明朝,江西人。神宗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殿试三甲,任扬州,两淮巡按,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直。创办维扬书院,郑溪书院。
龙晋明朝,进士,任吉水御史,左迁为尹。嘉定之吴淞大江,淤塞百年,民受其患,龙晋率众人开支河五百余处,利及旁县,民号曰“御史河”。
龙文光明末,广西人,字中黄,“柳州八贤”之一。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崇祯元年入京觐见皇帝,因考评卓异擢吏部主事,升郎中。崇祯十七年,官川北参政,明廷以陈士奇为文人,不称武职,命龙文光代右佥都御史职,巡抚四川。龙文光遂驰援成都,部署未定,而城已为贼寇张献忠所破,龙文光不屈,与陈士奇等人在濯锦桥被杀害。
龙震清朝,天津人,家族是天津大盐商。诗人,著有《玉红草堂集》《东溟又存稿》各若干卷。
龙燮清朝,安徽望江人,康熙年间进士,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
龙光清朝,安徽望江人,康熙丁未科进士,先后出任内阁中书,太原同知等职,曾治闽狱,办案公正严明。
龙承祖清朝,安徽望江人,乾隆二十一年举人。先后任刑部主事、奉天司郎中、记名监察御史、江苏按察使。
龙培清朝,安徽望江人,字茂昭,号石闾山人,嘉庆十四年中进士,著有《绎堆集》、《石闾山人随笔》。
龙璇清朝,安徽望江人,字奎衡,号紫垣。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主讲雷阳书院。
龙为霖清朝,四川重庆人,康熙四十五年,十七岁即中进士,历官云南太和县令、石屏知州、潮州知府。为官时惩奸邪、均徭役、兴学设教,有惠政。精通音律,著有《本韵一得》。于潮州复建韩山书院。
龙之章清朝,河南项城人,著名医学家,著有医书《蠢子医》。
龙文彬清朝,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启瑞清朝,广西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历任江西学政,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岭西五大家之一。
龙汝言清朝,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状元,后任内阁中书,官至兵部员外郎。
龙应时清朝,广东顺德人,举进士,长于书法和诗歌,著有《天章阁诗钞》。顺德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均藏有他所作的行书作品。
龙廷槐清朝,广东顺德人,举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后辞官归乡,建有清晖园。著作有文集《敬学轩集》。
龙元任清朝,广东顺德人,举进士,官钛事府庶子。能文章,工诗,又善书、画,摹仿元贤皆逼肖。著作有文集《春华集》。
龙元僖清朝,道光广东顺德人,举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赋闲后负责广东团练总局,维持地方繁荣太平。
龙建章清朝,广东顺德人,举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邮传部郎中。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邮传局局长、贵州巡按使、交通总长。
龙湛霖清朝,湖南人,举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讲、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为光绪帝侍读学士。于中法战争中,上疏极力主战,反复陈述和战利害。在江苏学政任上,引入新学数理化三门功课。光绪九年,与张之洞上书改革币制成功。光绪二十八年,与王先谦等成立湖南炼矿总公司等,保护湖南矿权。光绪三十年,与王先谦等收回粤汉铁路路权。资助胡元倓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办我国第一所私立中学明德学堂。
龙汝霖清朝,湖南人,举进士,官至直隶知州,廉吏有善名,史载:“官高平县时,有布政文某过境,仆从向龙索贿不成,遂取器物而去。龙即遣差役追絷,搜其行李得还失物而始放行。又有巡抚沈某,以奴遣属汝霖,该奴故意吸鸦片烟,汝霖责之,恰逢巡抚等官看见,汝霖曰:’某用人有约,不博不歌不吸烟者乃得留,此奴苟不吸烟,惟公所命。‘巡抚深感惭愧,不复言。”王闿运有诗称其“憨搜文布政,狂斗沈尚书”。龙好文学,与郭嵩焘等友善,著有《坚白斋集》。
龙璋清朝,湖南人,光绪年间举人,出身世家长沙西园龙氏,资助革命,辛亥后,历任湖南省民政长、西路巡按使、国民党湖南支部评议长、代省长。辛亥前创办经营十余所公司和工厂,及多个矿业公司,最多时曾身兼湖南总商会、工会、农会、保矿会等七个商会会长,资助黄兴、蔡锷、宋教仁等,前后资助革命达20余万银元。
龙绂瑞清朝,湖南人,华兴会成员之一。对华兴会及黄兴等多所赞助,曾主持长沙府中学校。先后任四川洋务总办、湖南交通司司长、湖南官产处处长。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的湘雅医院的首任董事长。
龙国桢清朝,四川重庆人,清末进士,入翰林院,留学日本。先后任安徽高等审判厅检察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检察长、总检察厅检察长、四川高等法院院长等职。
龙伯坚清朝,湖南人,中医学家,曾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卫生厅厅长、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著有《黄帝内经概论》、《黄帝内经素问集解》、《黄帝经灵枢集解》等。
龙朝翊清朝,广西桂林人,与其兄龙朝言俱是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有兄弟翰林之称,光绪十四年中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平远、澄迈等县知县,光绪三十四年调任饶平县县令。在任期间勤政为民,今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立有龙太爷石像,乃饶平百姓为纪念他所建。家居临桂东巷。
宽能法师1895-1989),释宽能,原名龙六纬,家自桂林东巷龙氏,精研佛学,著有《三乘教义》一书。
龙葆诚清末,广东顺德人,清晖园龙氏后人,著有《凤城识小录》。清末民初顺德大良社会慈善机构多见其身影。保婴堂,成立于光绪26年,设址笔街,由中区绅商龙葆诚、罗桀、龙肇墀、黄普生等人筹建。同志善社,成立于光绪十三年,设址城南新路湛公祠,由乡绅龙赞宸、罗桀等倡办。大良济贫会,1813年,龙廷槐辞职回乡后,热心乡事、族事,并主理济生善社。据《顺德县志》载
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燕府、“存仁”、“忠孝”等。
一、龙(龍)
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我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南方龙姓多于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67%。
龙姓起源:
1、舜臣龙为纳言(官名),龙之后以名为氏。
2、夏时刘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
3、夏时董父, 己姓,以能畜龙故赐姓豢龙氏。豢龙氏之后有龙氏。
4、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故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后因以为氏。
5、牂牁(故治在今贵州黔南北之旧平越县城)大姓有龙氏,见《华阳国志》。
6、汉时西域且弥(故治在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里)等国国王均为龙姓,见《北史》。
7、清云南临安府长官司有龙姓。
8、清贵阳府定番州土司龙姓,始于唐朝。
9、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10、苗族姓。苗族喀柳氏汉姓为龙。
11、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有马、扬、龙等。
12、云南金平芒人(今归布朗族)孟浪氏族,汉姓为龙。
13、青海、甘肃一带白马人额珠家,汉姓有龙氏。
14、清时云南临安府犒吾卡土把总、建水州纳更山巡检司土巡检均为龙氏,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5、明时云南越知土知州龙氏,为彝族。今彝族姓。
16、清云南普洱府他郎厅定南等里土千
龙姓名人:
龙臣,周时人。龙述,东汉京兆人,零陵太守。
郡望:武陵,天水。
一、龙(龍)
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我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南方龙姓多于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67%。
龙姓起源:
1、舜臣龙为纳言(官名),龙之后以名为氏。
2、夏时刘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
3、夏时董父, 己姓,以能畜龙故赐姓豢龙氏。豢龙氏之后有龙氏。
4、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故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后因以为氏。
5、牂牁(故治在今贵州黔南北之旧平越县城)大姓有龙氏,见《华阳国志》。
6、汉时西域且弥(故治在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里)等国国王均为龙姓,见《北史》。
7、清云南临安府长官司有龙姓。
8、清贵阳府定番州土司龙姓,始于唐朝。
9、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10、苗族姓。苗族喀柳氏汉姓为龙。
11、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有马、扬、龙等。
12、云南金平芒人(今归布朗族)孟浪氏族,汉姓为龙。
13、青海、甘肃一带白马人额珠家,汉姓有龙氏。
14、清时云南临安府犒吾卡土把总、建水州纳更山巡检司土巡检均为龙氏,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5、明时云南越知土知州龙氏,为彝族。今彝族姓。
16、清云南普洱府他郎厅定南等里土千
龙姓名人:
龙臣,周时人。龙述,东汉京兆人,零陵太守。
郡望:武陵,天水。
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燕府、“存仁”、“忠孝”等。
一、龙(龍)
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我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南方龙姓多于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67%。
龙姓起源:
1、舜臣龙为纳言(官名),龙之后以名为氏。
2、夏时刘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
3、夏时董父, 己姓,以能畜龙故赐姓豢龙氏。豢龙氏之后有龙氏。
4、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故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后因以为氏。
5、牂牁(故治在今贵州黔南北之旧平越县城)大姓有龙氏,见《华阳国志》。
6、汉时西域且弥(故治在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里)等国国王均为龙姓,见《北史》。
7、清云南临安府长官司有龙姓。
8、清贵阳府定番州土司龙姓,始于唐朝。
9、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10、苗族姓。苗族喀柳氏汉姓为龙。
11、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有马、扬、龙等。
12、云南金平芒人(今归布朗族)孟浪氏族,汉姓为龙。
13、青海、甘肃一带白马人额珠家,汉姓有龙氏。
14、清时云南临安府犒吾卡土把总、建水州纳更山巡检司土巡检均为龙氏,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5、明时云南越知土知州龙氏,为彝族。今彝族姓。
16、清云南普洱府他郎厅定南等里土千
龙姓名人:
龙臣,周时人。龙述,东汉京兆人,零陵太守。
郡望:武陵,天水。
其他姓氏
[ 龙 ]字的同音字 - [ l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