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mǎng ]

读音:mǎng

拼音:mang

简繁:莽

五笔:ADAJ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ADAJ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TIKT

结构:上下

郑码:EGSE

四角:44448

区位:3507

统一码:83BD

异体字:?,莾,?

英汉互译:thicket,underbrush,poisonous

笔顺:横、竖、竖、横、撇、捺、点、横、撇、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6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起源

莽姓莽姓起源一

源于古国,出自西周时期西域古莽之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列子·周穆王篇》记载:“西极之南隅,名古莽之国。”周穆王西巡,夸父御车,行至西王母之所。途径莽国,受贡。后徐王造反,周穆王日弛千里而归,及时平灭了叛乱,稳定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期间,有来自莽国的大勇士随周穆王归,参与平息徐王之叛。后留在中原生息繁衍,称莽氏,世为宗周之卫。

莽姓莽姓起源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武帝时期侍中仆射莽何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经居延及小月氏攻祁连山浑邪、休屠二王,使他们遭到惨重打击。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后又中途反悔,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其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其属下莽何罗亦被重用被。休屠王之子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养的马,时年仅十四岁。汉武帝晚年深信巫术,有一次身患重病,绣衣使者江充深恐汉武帝驾崩,会遭太子所诛,便想乘机先灭太子,以除后患。于是上奏武帝道:“陛下疾病,乃是巫蛊作祟,必定有人暗中用巫蛊祝诅陛下所致。”汉武帝疑心生暗鬼,夜梦数千木人持杖击头,如是信以为真。就命江充担任治巫使者,江充藉机大作威福,使胡巫掘地寻捕巫蛊,烧热铁钳,苦刑逼迫招供,人民受刑,展转互相诬告,造成史上大冤狱,以致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奏宫中有蛊气冲天,汉武帝命他清理后宫,江充暗中先使胡巫于太子宫埋蛊,然后掘太子宫,获得数千桐木人,太子恐惧,不能自明,于是矫诏要斩江充,事败,皇后太子都畏罪自杀。后来有朝臣上书为太子洗雪冤情,汉武帝察知江充埋蛊的奸诈,下令诛杀江充三族。当时,已升任侍中仆射的莽何罗兄弟与江充相善,及江充积极屠杀太子时,莽何罗之弟莽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江充被诛,莽何罗兄弟深恐牵连问罪,遂阴谋反叛。莽何罗的行动,被金日磾察觉,遂暗中注视其动静。莽何罗觉察到金日磾注意他,因而迟迟不敢发难。

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农历6月,汉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宫,金日磾也随从,因小病卧行宫庐舍中。莽何罗便与其弟通、安成三人认为有机可乘,便假传圣旨,“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当夜发兵。次日清晨,汉武帝还在睡觉,金日磾正去便溺,发现莽何罗匆忙从宫外闯入汉武帝寝宫内,顿时生疑,马上回身入宫,坐于汉武帝内房。须臾,莽何罗袖藏白刃,从东厢上殿准备行刺,突见金日磾,胆怯变色。但莽何罗反心已定,决意向汉武帝住定急冲,由于行动慌忙,碰到宝瑟(马桶)而摔倒,金日磾趁机冲上去抱住莽何罗,大叫“莽何罗反!”汉武帝惊起,侍卫们拔刀欲杀莽何罗,汉武帝恐伤到金日磾,制止了侍卫。马何罗不能脱身,与金日磾斗持许久,竟被金日磾用捽胡(摔跤手法)投掷殿下,被侍卫们擒缚。汉武帝又下令奉车都尉霍光、骑都尉上官桀立即往拿马通、马安成。当时马通、马安成正在宫外候着,准备接应何罗,不意两都尉引众突出,欲奔无路,束手就擒,并交廷尉讯办。依谋反律,一并斩首,全家骈诛。事后,汉武帝大肆搜捕马何罗兄弟诸族及其余党,马氏一族纷散四逃。到了东汉时期有一位明德皇后,为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本姓马氏,是著名的与九卿同列的伏波将军马援(字文渊,公元前14~公元49年)的三女儿,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其父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云台二十八将后续五将之第三十三位,后在平息南方武陵五溪蛮叛乱,在壶头山(金湖南湘西沅陵)患重病而亡。该马氏家族的祖先就是马可罗的弟弟重合侯马通,因此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还有三个哥哥,他们分别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篡汉后的新朝时期,马况、马余、马员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

这位马援的女儿成为汉明帝的明德皇后之后,谈及先祖马通,感到与祖姓同为“马”氏是一种耻辱,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谐音的莽氏,其整个家族亦因而皆弃“马”氏为莽氏,世代相传至今。

莽姓莽姓起源三

源于布朗族,出自辽国契丹王族耶律氏,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据云南施甸布朗族文献《由旺蒋姓宗支叙》中的记载:“吾祖籍镇南京,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先宋登帝于辽,位传十二世至阿育祖……传于太子,被金人所刻。后裔改称为莽……数代亦发数枝,分尼鹤庆、邑林、腾越。后至大明洪武十五年……受恩于洪武十五年,钦授永直郎,延至正统,封受武略将军之职,改莽姓为蒋。由始至今,年远代深,阐明裕后矣。”这段记录说明,云南的布朗族与辽、宋时期契丹族人有密切关系,曾有一支契丹耶律氏族人迁徙云南地区定居,改姓氏为莽氏,后陆续分衍落业至平安、平戛、猛板等地区。其中有木瓜榔乃莽氏九代驻守之故地(今云南保山戛土舍),在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钦授永直郎,世袭数代。后又在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被明英宗朱祁镇封受武略将军,此后,这支莽氏族人又以“将军”之谐音汉字“蒋”改成了蒋氏。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保山县戛土舍蒋思孝随明军征缅甸有功,钦授猛板千夫长世职。清朝乾隆年间,戛土舍沦陷于缅甸。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英勘界,清政府收复猛板部分地区,为形势需要,仍设土职,遂以蒋思孝的第八世孙原猛板土官蒋金龙为土千总,世守猛板。

该支布朗族同胞目前虽大部分皆称蒋氏,但仍有维系古姓称莽氏者,主要分布在滇西平戛(今云南怒江西岸龙陵松山平戛坝子一带)。

莽姓莽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莽那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忙忽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Manggenut Hala。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⑵.蒙古族有莽那特氏,至明末清初,有一位元朝贵族后裔莽那特·吉尔布什,原本是喀尔喀蒙古的一个太子,世居喀尔喀图呼尔扎(今蒙古国库伦)。在后金大汗佟·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时期,莽那特·吉尔布什携子莽那特·莽果尔归附后金政权,佟·努尔哈赤大喜,封其为三等子爵,赐额驸,授号“青卓理克图”,隶属于满洲蒙古镶黄旗,准居西喇木楞(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又称潢河)。莽那特·吉尔布什后来仕至兵部尚书,晋为一等子爵。其子莽那特·莽果尔之后族衍有莽果氏,蒙语为。在莽那特·吉尔布什、莽那特·莽果尔的辖下满族包衣以及后裔子孙中,多有称莽那特氏和莽果氏者,满语分别为Mengnat Hala和Manggo Hala,其中的莽果氏亦称蒙棍氏,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在清朝中叶以后,莽那特氏和莽果氏族人多冠汉姓为莽氏、莫氏、棍氏、氏、白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莽姓莽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莽吉绰氏,满语为Manggic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所冠汉姓为莽氏、吉氏、洪氏等。

②满族莽那特氏,满语为Mengnat Hala,原莽那特·吉尔布什家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图呼尔扎(今蒙古国库伦),后冠汉姓为莽氏。

③满族莽果氏,亦称蒙棍氏,满语为Manggo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莽氏、莫氏、白氏等。

④满族莽佳氏,亦称迈佳氏,满语为Mang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后改汉姓为莽氏、麦氏。

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

①满族莽努特氏,满语为Mangnut Hala,源于元朝忙忽惕氏部落的后裔,世居喀尔喀(今我国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莽姓莽姓起源六

源于莽人,属于以民族群体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莽人”,是一个至今尚未被确认民族属性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称谓,如今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这三国而居。由于其居地隐蔽僻远,迄今为止也有很少学者去调查研究。从1990年开始,有个别学者先后到莽人地区实地调查了七次,颇有所获。

1957年,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镇乌丫坪办事处和南科办事处西南部,“莽人”散居在沿中越边境线我方一侧的原始森林中,包括雷公打牛、落邬、坪河上、坪河中、坪河下、河头、管木、纳西、边界、龙树、草果坪、南科等十二个小规模的居住点。当时最小的村落只有五户,最大的村落也不过十来户。1957年春天,在当地人民政府和解放军驻军部队及相邻民族的帮助下,将原来的十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雷公打牛寨、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南科寨四个自然村,至今共有百十来户,六百余人。如今,“莽人”中有以自己的民族称谓为姓氏者,称莽氏,其他姓氏多为盘氏、罗氏、刀氏、龙氏、陈氏、虎氏、王氏、白氏等。

从“莽人”的传统图腾、姓氏中观察,对其始于何时、何地?目前依然难于完全说清楚。但在其现行的图腾姓氏中,多少会反映出一些民族的来源,这需要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姓氏学家前去考证。

莽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京兆为郡望。

今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北京市的顺义区高丽营镇、北石槽镇,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金水镇、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等地,均有莽氏族人分布。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即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m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江西之新余,云南之江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汉书》马何罗逆诛,后汉马后之先也,后恶其先有反者,改为莽氏。”汉代有莽安成;明有莽瑞体。

二、

莽姓分布:河北隆化、北京、吉林延吉、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莽姓起源:

1、西汉时有反叛者马何罗,东汉明德马皇后耻与其同宗,改其族为莽氏。

2、明时云南永昌凤溪(今保山)长官司长官、施甸(今施甸)长官司长官、保山县甸头巡检司土巡检等均姓莽,系布朗族。

3、满、阿昌、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莽姓名人:

莽通,汉时重合侯。

郡望:扶风。

历史名人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即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m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江西之新余,云南之江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汉书》马何罗逆诛,后汉马后之先也,后恶其先有反者,改为莽氏。”汉代有莽安成;明有莽瑞体。

二、

莽姓分布:河北隆化、北京、吉林延吉、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莽姓起源:

1、西汉时有反叛者马何罗,东汉明德马皇后耻与其同宗,改其族为莽氏。

2、明时云南永昌凤溪(今保山)长官司长官、施甸(今施甸)长官司长官、保山县甸头巡检司土巡检等均姓莽,系布朗族。

3、满、阿昌、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莽姓名人:

莽通,汉时重合侯。

郡望:扶风。

姓氏源流

一、m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江西之新余,云南之江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汉书》马何罗逆诛,后汉马后之先也,后恶其先有反者,改为莽氏。”汉代有莽安成;明有莽瑞体。

二、

莽姓分布:河北隆化、北京、吉林延吉、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莽姓起源:

1、西汉时有反叛者马何罗,东汉明德马皇后耻与其同宗,改其族为莽氏。

2、明时云南永昌凤溪(今保山)长官司长官、施甸(今施甸)长官司长官、保山县甸头巡检司土巡检等均姓莽,系布朗族。

3、满、阿昌、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莽姓名人:

莽通,汉时重合侯。

郡望:扶风。

堂号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即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mǎ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江西之新余,云南之江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汉书》马何罗逆诛,后汉马后之先也,后恶其先有反者,改为莽氏。”汉代有莽安成;明有莽瑞体。

二、

莽姓分布:河北隆化、北京、吉林延吉、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莽姓起源:

1、西汉时有反叛者马何罗,东汉明德马皇后耻与其同宗,改其族为莽氏。

2、明时云南永昌凤溪(今保山)长官司长官、施甸(今施甸)长官司长官、保山县甸头巡检司土巡检等均姓莽,系布朗族。

3、满、阿昌、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莽姓名人:

莽通,汉时重合侯。

郡望: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