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pú ]

读音:pú

拼音:pu

简繁:濮

五笔:IWOY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IWOY

笔画:17画

吉凶:吉

仓颉:EOTO

结构:左右

郑码:VNKU

四角:32185

区位:6907

统一码:6FEE

异体字:䧤,獛,?,?,?,?,?,?

英汉互译: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笔顺:点、点、提、撇、竖、竖、竖、点、撇、横、点、撇、横、横、横、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 yáng ]

读音:yáng

拼音:yang

简繁:陽

五笔:BJG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BJG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NLA

结构:左右

郑码:YKVV

四角:76200

区位:4984

统一码:9633

异体字:陽,阦,氜,昜,?,?,?,?,?

英汉互译:'male' principle,light,sun

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竖、横折、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84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24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起源

濮阳姓是以地为氏。在《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和《陈留风俗传》中都记载,周朝有个地名称作濮阳,当地居民中有以地名为氏的。濮阳氏后来简化为濮氏。

濮阳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四位门阀,望族出博陵郡、平陵郡。濮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濮阳原为地名,当地有一条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北岸按习惯就称之为濮阳(古代河之北岸为阳),即今河南省濮阳县。最现是古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他是黄帝的子孙)的后人于此居住过,当地人就以地名为姓,流传下来。春秋时,卫国郑大夫居于濮水之北,也有说其封地于濮水之南,后人就以濮阳为姓。从《姓氏考略》上考证,濮阳的先祖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同样《通志·氏族略》上亦有“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的记载。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方。“濮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名,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便已出名,这个地方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隅,黄河的西北。相传上古的颛顼帝陵仍为我国的著名古迹之一)。颛顼帝的后世子孙有居住于此地的,因而以地为氏,称濮阳氏。望族居博陵郡(今河南的濮阳市,古称澶州);平陵郡(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

如今在江苏省的海门市、安徽省的广德县等地有少量分布。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平陵郡:汉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晋朝时期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部一带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休的交情很好。孙休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一、濮阳(濮陽)pú yáng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榆次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本为地名,以地为氏。郑樵注云:“其地在今澶州。”(宋之澶州,乃今河南濮阳县)。后汉有濮阳·潜,外黄主簿;三国时吴有濮阳·兴,陈留人,丞相;明代有濮阳·恭,永乐进士。

二、濮阳(濮陽)

濮阳姓分布:浙江海门有此姓。

濮阳姓起源:

1、古颛顼帝高阳氏葬于濮阳(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之颛帝陵),子孙在此守陵者,遂以地为氏。

2、春秋时魏大夫食采于濮阳(同上),因氏。

濮阳姓名人:

濮阳潜,汉时陇西令,牛述延门下名士。

郡望:平陵。

变化:一作〔阳〕。

历史名人

濮阳姓古代名人

濮阳兴三国,吴国的文官。字子元,少有士名,孙权时使蜀,做过会稽太守。吴国君主孙权的第六儿子,名叫孙休。濮阳兴和孙休是好友。后来孙休继位,称景帝,就任用濮阳兴做丞相,封外黄侯。永安中休卒,万或劝兴迎立程侯皓,加侍郎,领青州,俄为或所谮,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濮阳成明朝,武将,沉毅有远志,累立战功,朝廷封他世袭金山卫百户,为武德将军。

濮阳瑾明朝,文士,因科举成绩优良而被任为地方官,在山东宁阳县任县丞,政尚宽平,赈饥有功,远近赖以全活。

濮阳来明朝,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潜汉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官吏。官为上虞县宰,有贤名。

濮阳耒明朝,(生卒年待考),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官吏、经学家。明嘉靖年间出任南昌府通判,以操履清白而见称。

濮阳渐明朝,(生卒年待考),字子开;广德人(今安徽广德)。著名大臣。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选贡生,任徽州府训导,逾年致仕。有才略。著有《晚山阁诗集》、《元水阁集》。

濮阳慎清朝,(生卒年待考),字徽五,号木斋;广德(今属安徽)人。著名诗人。从其兄濮阳模学诗,一年而成。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贡生。著有《木斋诗集》。后来陈毅元帅曾录其诗入《所知集》。

濮阳逸汉朝,官员,曾任长沙太守。

郡望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平陵郡:汉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晋朝时期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部一带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休的交情很好。孙休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一、濮阳(濮陽)pú yáng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榆次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本为地名,以地为氏。郑樵注云:“其地在今澶州。”(宋之澶州,乃今河南濮阳县)。后汉有濮阳·潜,外黄主簿;三国时吴有濮阳·兴,陈留人,丞相;明代有濮阳·恭,永乐进士。

二、濮阳(濮陽)

濮阳姓分布:浙江海门有此姓。

濮阳姓起源:

1、古颛顼帝高阳氏葬于濮阳(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之颛帝陵),子孙在此守陵者,遂以地为氏。

2、春秋时魏大夫食采于濮阳(同上),因氏。

濮阳姓名人:

濮阳潜,汉时陇西令,牛述延门下名士。

郡望:平陵。

变化:一作〔阳〕。

姓氏源流

一、濮阳(濮陽)pú yáng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榆次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本为地名,以地为氏。郑樵注云:“其地在今澶州。”(宋之澶州,乃今河南濮阳县)。后汉有濮阳·潜,外黄主簿;三国时吴有濮阳·兴,陈留人,丞相;明代有濮阳·恭,永乐进士。

二、濮阳(濮陽)

濮阳姓分布:浙江海门有此姓。

濮阳姓起源:

1、古颛顼帝高阳氏葬于濮阳(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之颛帝陵),子孙在此守陵者,遂以地为氏。

2、春秋时魏大夫食采于濮阳(同上),因氏。

濮阳姓名人:

濮阳潜,汉时陇西令,牛述延门下名士。

郡望:平陵。

变化:一作〔阳〕。

堂号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时辖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地区。

平陵郡:汉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山西文水县东一带。晋朝时期改为平陵县,属于青州济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部一带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博陵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相吴堂:三国时濮阳兴任会稽太守,他和琅琊王孙休的交情很好。孙休做了东吴皇帝后,封他为外黄侯,拜丞相。濮阳氏因以“相吴”为堂号。

一、濮阳(濮陽)pú yáng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榆次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本为地名,以地为氏。郑樵注云:“其地在今澶州。”(宋之澶州,乃今河南濮阳县)。后汉有濮阳·潜,外黄主簿;三国时吴有濮阳·兴,陈留人,丞相;明代有濮阳·恭,永乐进士。

二、濮阳(濮陽)

濮阳姓分布:浙江海门有此姓。

濮阳姓起源:

1、古颛顼帝高阳氏葬于濮阳(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之颛帝陵),子孙在此守陵者,遂以地为氏。

2、春秋时魏大夫食采于濮阳(同上),因氏。

濮阳姓名人:

濮阳潜,汉时陇西令,牛述延门下名士。

郡望:平陵。

变化:一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