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uē ]
读音:xuē
拼音:xue
简繁:薛
五笔:AWNU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AWNU
笔画:16画
吉凶:吉
仓颉:THRJ
结构:上下
郑码:EMYS
四角:44741
区位:4906
统一码:859B
异体字:?,䧟,?,辥,?,?
英汉互译:kind of marsh grass,feudal state
笔顺:横、竖、竖、撇、竖、横折、横、横折、横、点、横、点、撇、横、横、竖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7 | 2018年 | 77 | 2014年 | 76 |
2013年 | 78 | 2007年 | 76 | 2006年 | 76 |
1995年 | 69 | 1987年 | 48 | 1982年 | 63 |
明朝 | 74 | 元朝 | 51 | 宋朝 | 41 |
北宋 | 68 |
内容来源于:www.13xx.cn
薛姓主要源自:任姓、妫姓。
薛姓,是中国一种姓氏。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
薛姓发源地有山东济宁、滕州,山西运城(古河东薛氏)。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山西、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薛氏人口增至为72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0.53%,为排行第35位的大姓。
薛姓起源一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鲁隐公畏惧诸多任姓封国势力,派羽父对薛候说“不敢与诸任齿”,即不敢与诸任争论,表示敬服。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记的世次为:畛→初→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平侯贵→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兴→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简侯文欢→惠侯夷黄→灵侯英→文侯俱→隐侯清→愍侯洪→薛公。到了战国末期以后,薛氏
的地位日渐下降,最后变为一个村落。而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后以国名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称薛氏。
薛姓起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齐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无能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薛姓起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在史籍《魏书·裴庆孙传》中记载。吐京,在今山西石楼西北部十五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期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后逐渐汉化。
薛姓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叱干氏源于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亦称薛干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十七年(公元261~277年)。晋怀帝司马炽执政时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北魏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氏成员之一。
薛姓起源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薛延陀国,是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部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联合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族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薛延陀国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氏,分布于营州至平州一线(今辽宁朝阳至河北卢龙)。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国西北部杭爱山脉),至今仍有许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们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后裔。唐朝时期的营州、平州,均属于汉、晋、北魏时期的古辽西郡,这就是南宋著名学者郑樵在《通志》中所称的“辽西薛氏”之源。
薛姓起源六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自称周文王后世子孙,鄠人(今陕西户县),闯荡江湖,在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贩卖药材,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犷中不失数分英俊。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
薛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1、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后裔子孙内附于明王朝,以元朝开国皇帝的蒙古称号“大蒙古国薛禅汗”为汉姓,称薛氏,世代相传至今。
2、据史籍《明史》中的记载: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安置驻扎于平州新昌一带;又赐瓦剌部首领托欢姓薛名斌,为原驻地甘肃土司。赐姓,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内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长获帝王赐姓,有许多部族人等一时均随之改汉姓为薛氏,世代相传至今。
3、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苏尼特氏,亦称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组建的氏族,世居巴颜鄂隆(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n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薛氏、苏氏等。
薛姓起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薛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35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720余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薛姓又以河东、新蔡、沛国、高平、忠谏等为其堂号。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掉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一、薛xuē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回、拉祜、土家、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於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历三代凡六十世而至愍侯弘,为齐所灭,遂以国为氏。”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或按:《薛氏血脉谱》:“文王曹夫人,姜氏,见赤龙交而孕,十二月生子,手把‘薛’字,因氏为薛。”乃知谱牒家言多无足取。
2、又注:《河南官氏志》云:“叱干氏改为薛氏。”出自北魏西方诸部。
3、又注:“辽西薛氏本东北藩。”
4、《姓氏考略》注引《吴录》云:“孟尝君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氏薛。”此亦以国(邑)为氏,系出田氏。
5、或为冯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又有冯姓改薛者,唐之薛怀义,本冯小宝。”
6、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托果齐曰薛贵;托欢曰薛斌。”
7、鲜族薛姓之出历史亦较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
8、郑樵注引《姓苑》云:“东莞蘖氏本薛氏,避仇改为蘖氏。”汉代有薛宣,郯人,长安令;唐代有薛仁贵,龙门人,本卫大将军;明代有薛瑄,河津人。
二、薛
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等省多此姓,5省薛姓约占全国汉族薛姓人口63%。
薛姓起源:
1、系自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50里薛城),历夏、殷、周六十四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妫姓,战国时齐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姓薛,此与任姓之族系不同,见《吴录》。
3、北魏时改高车薛干部之叱干氏为薛氏。
4、西夏人姓。
5、唐时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原姓冯名小宝。
6、明时赐元人托果齐姓薛名贵,托欢姓薛名斌。
7、清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龙溪堡土知事薛氏。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9、土家、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薛姓名人:
薛邦,春秋时兖州人,孔子弟子。
郡望:新蔡、沛国、高平、河东。
变化:东莞蘖氏本姓薛,避仇改焉。
薛姓古代名人
薛举隋朝,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
薛稷唐朝,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涛唐朝(770-832),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诗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父早亡,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明人辑有《薛涛诗》。
薛雪清朝,字生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清代医学家,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医经原旨》6卷等。《湿热论》是他对湿热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见,全书不逾万言,但对于湿热病“感之轻重浅深,治之表里先后,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他的《湿热论》与叶桂的《温热论》,可以说是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薛道衡隋朝(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大鼎唐朝,汾阴人,唐代良吏,曾担任沧州刺史,开通无棣渠直达大海,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荆大都督长史。
薛礼唐朝(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善于骑射,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他东征“白衣驰敌阵”,大败高丽;西征“三箭定天山”,镇住突厥。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薛仁贵的故事广为民间流传,元代戏剧家张国宾写《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清代无名氏著有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唐薛家府传》)。
薛讷唐朝,唐朝名将、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则天时为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节度使之名从薛讷始;玄宗时任薛讷左羽林军大将军。
薛钰唐朝,字温如,唐河中府宝鼎县人,中唐时代名吏。《新唐书·薛珏传》称其:刚严,晓法治。提出选择官吏时应:求良吏不可兼贵以文学,宜以圣君爱人之本为心。他死后,朝廷废朝一日,赠工部尚书。
薛居正北宋(912-981),北宋史学家。字子平,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五代后唐进士,后周时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撰修《旧五代史》毕,晋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绍彭宋朝,长安人,宋代书法家,工行草书,笔致精润遒丽,颇得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
薛瑄明朝,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淏文明朝,明代女画家,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江苏省苏州)人,万历(1573-1619)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详。姿容艳雅,诗、书、琴、棋、箫俱精妙,而驰马走索、射弹等尤为绝技,以“女侠”自命。著有《南游草》诗集。
薛文潮清朝,字长纲,号飞澄。清乾隆十八年九月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村,父亲开豆腐店,为人勤谨,对子女管教有方。薛文潮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生得粗眉大眼,从小好动,尤喜使刀弄棒。乾隆五十一年,薛文潮被兵部选任宁德千总.乾隆五十二年,薛文潮因军功召署福州南台面岭千总,不久提升守备。乾隆五十三年,荷寇侵扰台湾高山、斗南、云林等地,此时,担任台湾中营守备的薛文潮立即调遣兵马,痛击侵略者。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寇贼溃败。
薛允升清末,清末律学家。字克猷,号云阶,陕西省西安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礼、工、兵部侍郎总计不过10余年外,其余30年均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风腐败的情况下,他主持刑部,有严格的衙规,对受贿卖法者从不宽容。执法如山,不媚权贵,甚至敢于冒犯慈禧太后。善于剖析疑难案件,任职期间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无辜,为人称颂。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清朝,江苏省无锡人,清外交家、改良主义者,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
薛时雨明末,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二种:《西湖橹唱》、《江舟欸乃》。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光绪七年(1881年),任全椒观察使,其时薛时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复原貌。
薛广德西汉,西汉经学家。字长卿,沛郡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以鲁《诗》教授,彭城龚胜、武原龚舍并从之受学。宣帝时,萧望之荐其经行,为博士,参与石渠讲论。
薛丙清朝,清嘉庆年间著名棋手,手橘隐居士,上海松江人,象棋名家,幼得名家何克昌指导,棋艺超群,著有排局《心武残编》,并增订童圣公原著《梅花泉》,两书被后世视为棋界经典,解放后有注释本出版。
薛姓近代名人
薛岳中国国民党军军将领。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第六路军总指挥、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政府参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卫总司令等职。
薛少卿(1910-1991),湖北省监利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薛克忠(1914-1988),山西省洪洞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义勇军,1934年参加学潮。1936年在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在安泽县高级小学教书,参加牺盟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薛姓又以河东、新蔡、沛国、高平、忠谏等为其堂号。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掉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一、薛xuē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回、拉祜、土家、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於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历三代凡六十世而至愍侯弘,为齐所灭,遂以国为氏。”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或按:《薛氏血脉谱》:“文王曹夫人,姜氏,见赤龙交而孕,十二月生子,手把‘薛’字,因氏为薛。”乃知谱牒家言多无足取。
2、又注:《河南官氏志》云:“叱干氏改为薛氏。”出自北魏西方诸部。
3、又注:“辽西薛氏本东北藩。”
4、《姓氏考略》注引《吴录》云:“孟尝君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氏薛。”此亦以国(邑)为氏,系出田氏。
5、或为冯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又有冯姓改薛者,唐之薛怀义,本冯小宝。”
6、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托果齐曰薛贵;托欢曰薛斌。”
7、鲜族薛姓之出历史亦较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
8、郑樵注引《姓苑》云:“东莞蘖氏本薛氏,避仇改为蘖氏。”汉代有薛宣,郯人,长安令;唐代有薛仁贵,龙门人,本卫大将军;明代有薛瑄,河津人。
二、薛
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等省多此姓,5省薛姓约占全国汉族薛姓人口63%。
薛姓起源:
1、系自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50里薛城),历夏、殷、周六十四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妫姓,战国时齐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姓薛,此与任姓之族系不同,见《吴录》。
3、北魏时改高车薛干部之叱干氏为薛氏。
4、西夏人姓。
5、唐时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原姓冯名小宝。
6、明时赐元人托果齐姓薛名贵,托欢姓薛名斌。
7、清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龙溪堡土知事薛氏。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9、土家、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薛姓名人:
薛邦,春秋时兖州人,孔子弟子。
郡望:新蔡、沛国、高平、河东。
变化:东莞蘖氏本姓薛,避仇改焉。
一、薛xuē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回、拉祜、土家、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於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历三代凡六十世而至愍侯弘,为齐所灭,遂以国为氏。”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或按:《薛氏血脉谱》:“文王曹夫人,姜氏,见赤龙交而孕,十二月生子,手把‘薛’字,因氏为薛。”乃知谱牒家言多无足取。
2、又注:《河南官氏志》云:“叱干氏改为薛氏。”出自北魏西方诸部。
3、又注:“辽西薛氏本东北藩。”
4、《姓氏考略》注引《吴录》云:“孟尝君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氏薛。”此亦以国(邑)为氏,系出田氏。
5、或为冯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又有冯姓改薛者,唐之薛怀义,本冯小宝。”
6、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托果齐曰薛贵;托欢曰薛斌。”
7、鲜族薛姓之出历史亦较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
8、郑樵注引《姓苑》云:“东莞蘖氏本薛氏,避仇改为蘖氏。”汉代有薛宣,郯人,长安令;唐代有薛仁贵,龙门人,本卫大将军;明代有薛瑄,河津人。
二、薛
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等省多此姓,5省薛姓约占全国汉族薛姓人口63%。
薛姓起源:
1、系自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50里薛城),历夏、殷、周六十四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妫姓,战国时齐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姓薛,此与任姓之族系不同,见《吴录》。
3、北魏时改高车薛干部之叱干氏为薛氏。
4、西夏人姓。
5、唐时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原姓冯名小宝。
6、明时赐元人托果齐姓薛名贵,托欢姓薛名斌。
7、清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龙溪堡土知事薛氏。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9、土家、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薛姓名人:
薛邦,春秋时兖州人,孔子弟子。
郡望:新蔡、沛国、高平、河东。
变化:东莞蘖氏本姓薛,避仇改焉。
薛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郡、新蔡郡、沛郡、高平郡等。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相当于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薛姓又以河东、新蔡、沛国、高平、忠谏等为其堂号。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掉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一、薛xuē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鲜、回、拉祜、土家、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於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历三代凡六十世而至愍侯弘,为齐所灭,遂以国为氏。”旧云:鲁国薛县,今徐州有薛城,在滕县东南五十里是也。或按:《薛氏血脉谱》:“文王曹夫人,姜氏,见赤龙交而孕,十二月生子,手把‘薛’字,因氏为薛。”乃知谱牒家言多无足取。
2、又注:《河南官氏志》云:“叱干氏改为薛氏。”出自北魏西方诸部。
3、又注:“辽西薛氏本东北藩。”
4、《姓氏考略》注引《吴录》云:“孟尝君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氏薛。”此亦以国(邑)为氏,系出田氏。
5、或为冯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又有冯姓改薛者,唐之薛怀义,本冯小宝。”
6、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托果齐曰薛贵;托欢曰薛斌。”
7、鲜族薛姓之出历史亦较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明活部为习比部,姓薛。”
8、郑樵注引《姓苑》云:“东莞蘖氏本薛氏,避仇改为蘖氏。”汉代有薛宣,郯人,长安令;唐代有薛仁贵,龙门人,本卫大将军;明代有薛瑄,河津人。
二、薛
薛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等省多此姓,5省薛姓约占全国汉族薛姓人口63%。
薛姓起源:
1、系自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50里薛城),历夏、殷、周六十四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系自妫姓,战国时齐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姓薛,此与任姓之族系不同,见《吴录》。
3、北魏时改高车薛干部之叱干氏为薛氏。
4、西夏人姓。
5、唐时左威卫大将军薛怀义,原姓冯名小宝。
6、明时赐元人托果齐姓薛名贵,托欢姓薛名斌。
7、清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龙溪堡土知事薛氏。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9、土家、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薛姓名人:
薛邦,春秋时兖州人,孔子弟子。
郡望:新蔡、沛国、高平、河东。
变化:东莞蘖氏本姓薛,避仇改焉。
其他姓氏
[ 薛 ]字的同音字 - [ xue ]
[ 薛 ]的同部首字 - [ 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