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楼西老柳

勤政楼西老柳朗读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译文

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

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注释

勤政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始建于开元八年(720),元和十四年(819)重修。

临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驻马。唐朱庆余《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勤政楼西老柳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重修勤政楼。此诗作于重修勤政楼的第三年。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所种,至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已在百龄上下,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怆然动怀,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

1、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04-905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741年)所种,至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龄上下,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诗人自然会怆然动怀。东晋桓温北征途中,看到他昔日手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曾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树伤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而树在诗人眼中,也是物情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白居易看到这株临风老柳就好像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他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和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这是诗人的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朗读
()

猜你喜欢

五湖何所如,来往一舟虚。水彻晴明际,人游开阖初。

青尊浮世事,白发顺风梳。岂必行天下,好奇归著书。

()

露白初濡木,星虚渐集房。蛾飞争堕水,鱼退急投梁。

捣练堤防冷,收禾准备荒。只愁枣红地,万马逐残羌。

()

妙年意气已横秋,不为身谋为国谋。

斥去佞臣谈笑里,英名高压汉朱存。

()
戴梓

瓜藤墙外接陂陀,薜荔为居面碧波。一卷正当风里读,蓼花秋浦下渔歌。

()

登临思昔人,有意在山麓。举首瞻孤云,怅怀思宰木。

云亦初何心,意乃自感触。人生风木念,此念何由足。

()

劝君莫辞满酌酒,瑶林琼木皆良友。

就中此会难暂忘,一年两经九月九。

()